平生少年時,輕薄好絃歌。
西遊咸陽中,趙李相經過。
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驅馬復來歸,反顧望三河。
黃金百溢盡,資用常苦多。
北臨太行道,失路將如何?
阮籍詩的主旨常常難以一眼望透。這首詩可能是阮籍在晚年的時候,回首前塵,覺得此生虛度而寫;或者是在中年的時候,擔心自己的人生「走在錯誤的方向」,擔心最後一無所成。
他先刻畫了一個年輕的形象「平生少年時,輕薄好絃歌。西遊咸陽中,趙李相經過。」很瀟灑。(或許是他自己的寫照,或許不是。)然而話鋒一轉,「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時光默默地推移,人意識到這點的時候,好景已不再。「驅馬復來歸,反顧望三河。」光陰虛度以後,最後還是望著故鄉折返,則這趟遊歷究竟算甚麼呢?(三河是河南、河東、河內三地,可泛指阮籍的故鄉。)阮籍進一步感嘆「黃金百溢盡,資用常苦多。北臨太行道,失路將如何?」這裏用了戰國策‧魏策四的故事: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裏的季梁,塑造一個寓言的人物:想要前往南方的楚國,卻面向北方準備前進,仗著自己的馬好、錢多,便以為可以無所畏懼,而不知愈走只會離目標愈遠。季梁塑造的這位仁兄還沒有出發,阮籍似乎是設想他出發以後的景象:他有黃金百溢的雄厚財力,可是他走錯了路,在怎麼走也走不到楚國,黃金百溢終究花完。這時,他孤伶伶的在太行道,怎麼辦呢?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這首詩以梅子做比喻,描寫待嫁女子的心態變化。先是自己還有很多選擇的空間,於是要求追求者須待良辰吉時迎娶;隨著選擇漸漸變少,要求也漸次降低,最後「迨其謂之」(「就等你說句話了」),幾乎像是倒貼了。
仔細品味詩意,乍讀下覺得這首寫得很有趣;若是箇中人,大概會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感慨吧。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這首詩以梅子做比喻,描寫待嫁女子的心態變化。先是自己還有很多選擇的空間,於是要求追求者須待良辰吉時迎娶;隨著選擇漸漸變少,要求也漸次降低,最後「迨其謂之」(「就等你說句話了」),幾乎像是倒貼了。
仔細品味詩意,乍讀下覺得這首寫得很有趣;若是箇中人,大概會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感慨吧。
三國演義‧宴長江曹操賦詩(節錄)
原文節錄:
曹操自遣徐庶去後,心中稍安,遂上馬先看沿江旱寨,次看水寨。乘大船一隻,於中央上建「帥」字旗號,兩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張。操居於上。時建安十二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操令:「置酒設樂於大船之上,吾今夕欲會諸將」。
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數百人,皆錦衣繡襖,荷戈執戟。文武眾官,各依次而坐。操見南屏山色如畫,東視柴桑之境,西觀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覷烏林,四顧空闊,心中歡喜,謂眾官曰:「吾自起義兵以來,與國家除兇去害,誓願掃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萬雄師,更賴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後,天下無事,與諸公共享富貴,以樂太平。」文武皆起謝曰:「願得早奏凱歌。我等終身皆賴丞相福蔭。」操大喜,命左右行酒。
飲至半夜,操酒酣,遙指南岸曰:「周瑜,魯肅,不識天時。今幸有投降之人,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荀攸曰:「丞相勿言,恐有泄漏。」操大笑曰:「座上諸公,與近侍左右,皆吾心腹之人也,,言之何礙?」又指夏口曰:「劉備,諸葛亮,汝不料螻蟻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顧謂諸將曰:「吾今年五十四歲矣。如得江南,竊有所喜。昔日喬公與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國色。後不料為孫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構銅雀臺於漳水之上,如得江南,當娶二喬,置之臺上,以娛暮年,吾願足矣。」言罷大笑。唐人杜牧之有詩曰:
折戟沈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曹操正笑談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操問曰:「此鴉緣何夜鳴?」左右答曰:「鴉見月明,疑是天曉,故離樹而鳴也。」操又大笑。時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忽座間一人進曰:「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操視之,乃揚州刺史,沛國相人:姓劉,名馥,字元穎。馥起自合淝,創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學校,廣屯田,興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績。當下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大概在國小的時候,在三國演義裏,我第一次讀到曹操的「短歌行」。
(三國演義裏,正面的角色是劉關張以及諸葛孔明,他們是「好人」;曹操是「好人的敵人」,自然 「不是好人」了。平心而論,三國演義對曹操雖然不見得懷有好意,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曹操的一些「醜態」,但是他的形象倒是跟現在留下的三國史料很接近,就是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所以嚴格說起來,保留這些「醜態」似乎不算是「醜化」)。而他的許多「醜態」反而讓他作為一個「人」的形象更加立體。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批評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劉備與諸葛亮都是三國演義著意刻畫的「好人」,只是寫得太理想化了,以至於不像是一個「人」;與劉備諸葛亮相較,被保留了許多「醜態」的曹操,反而才像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欲的人,反而讓人能有共鳴,倒是因禍得福了。)
在三國演義裏,「宴長江曹操賦詩」是曹操在赤壁戰敗前志得意滿的表現。演義描寫當時的曹操以為勝利垂手可得,因此大開宴會,頗有提前慶功的意思。然而,所有讀者與聽眾大概也都知道這一戰的結果如何,即使不曉得歷史,至少也知道在曹操舉行慶功宴前,孔明與周瑜早就安排好了「連環計」等待著這個大奸臣。看著不知即將走向大敗的大奸臣,洋洋得意地提前舉行慶功宴,便是這一段的趣味所在。
而這一段文章寫得也很有味道。先是描寫時間、景色、交代背景,讓這場宴會如在面前。曹操對諸將說的話,大氣的口吻,似乎也頗有模仿他的名作「讓縣自明本志令」的味道。而引用的兩首詩更是畫龍點睛:杜牧的「赤壁」以及曹操的「短歌行」。
這兩首詩都是名作。而在「宴長江曹操賦詩」這段故事脈絡裏,杜牧「赤壁」的作用很明顯,大抵就是讓讀者「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而敘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讓整個故事又更增加了幾許香豔氣息。
然而曹操「短歌行」在這段故事裏的作用倒是耐人尋味多了。「短歌行」最有味道的便是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四句,偏偏演義要藉著參與宴會的劉馥之口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最後還要讓曹操大怒,於是「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特別有意思的是,「宴長江曹操賦詩」這一段的描寫,似乎恰好是赤壁賦「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句裏該有的元素幾乎都出現了,只是在許多方面做了歪曲。
雖說演義用了許多「惡意」來描寫曹操以及他的「短歌行」,我初次讀到這段的時候,仍然是愛上了這首詩。當時我甚至看不太懂這首詩的內容,但我還是愛上了。或許好的作品就像是美麗的寶石,縱然蒙塵,晦暗中的光芒依舊動人吧!
漸漸的我也覺得這段帶著惡意描寫的「宴長江曹操賦詩」饒有趣味:赤壁之戰前夕是曹操生涯功業的頂點,「短歌行」是則曹操文學創作的頂點,演義把這兩者結合,也挺有意思,似乎象徵曹操的「飛龍在天」。然而在中國的哲學傳統裏,飛龍在天的下一個階段是「亢龍有悔」,指盛極而衰。這段故事結尾處加入了一段刺死劉馥的橋段,似乎也可以是象徵著曹操「亢龍有悔」。
俗語說「一葉知秋」,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景象:一片小小的葉子,象徵著整個即將凋零的世界。我覺得「宴長江曹操賦詩」這段,也像是秋天的一片葉,在三國演義裏,象徵著曹操已經進入了他的秋天。
曹操自遣徐庶去後,心中稍安,遂上馬先看沿江旱寨,次看水寨。乘大船一隻,於中央上建「帥」字旗號,兩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張。操居於上。時建安十二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操令:「置酒設樂於大船之上,吾今夕欲會諸將」。
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數百人,皆錦衣繡襖,荷戈執戟。文武眾官,各依次而坐。操見南屏山色如畫,東視柴桑之境,西觀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覷烏林,四顧空闊,心中歡喜,謂眾官曰:「吾自起義兵以來,與國家除兇去害,誓願掃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萬雄師,更賴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後,天下無事,與諸公共享富貴,以樂太平。」文武皆起謝曰:「願得早奏凱歌。我等終身皆賴丞相福蔭。」操大喜,命左右行酒。
飲至半夜,操酒酣,遙指南岸曰:「周瑜,魯肅,不識天時。今幸有投降之人,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荀攸曰:「丞相勿言,恐有泄漏。」操大笑曰:「座上諸公,與近侍左右,皆吾心腹之人也,,言之何礙?」又指夏口曰:「劉備,諸葛亮,汝不料螻蟻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顧謂諸將曰:「吾今年五十四歲矣。如得江南,竊有所喜。昔日喬公與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國色。後不料為孫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構銅雀臺於漳水之上,如得江南,當娶二喬,置之臺上,以娛暮年,吾願足矣。」言罷大笑。唐人杜牧之有詩曰:
折戟沈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曹操正笑談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操問曰:「此鴉緣何夜鳴?」左右答曰:「鴉見月明,疑是天曉,故離樹而鳴也。」操又大笑。時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忽座間一人進曰:「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操視之,乃揚州刺史,沛國相人:姓劉,名馥,字元穎。馥起自合淝,創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學校,廣屯田,興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績。當下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大概在國小的時候,在三國演義裏,我第一次讀到曹操的「短歌行」。
(三國演義裏,正面的角色是劉關張以及諸葛孔明,他們是「好人」;曹操是「好人的敵人」,自然 「不是好人」了。平心而論,三國演義對曹操雖然不見得懷有好意,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曹操的一些「醜態」,但是他的形象倒是跟現在留下的三國史料很接近,就是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所以嚴格說起來,保留這些「醜態」似乎不算是「醜化」)。而他的許多「醜態」反而讓他作為一個「人」的形象更加立體。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批評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劉備與諸葛亮都是三國演義著意刻畫的「好人」,只是寫得太理想化了,以至於不像是一個「人」;與劉備諸葛亮相較,被保留了許多「醜態」的曹操,反而才像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欲的人,反而讓人能有共鳴,倒是因禍得福了。)
在三國演義裏,「宴長江曹操賦詩」是曹操在赤壁戰敗前志得意滿的表現。演義描寫當時的曹操以為勝利垂手可得,因此大開宴會,頗有提前慶功的意思。然而,所有讀者與聽眾大概也都知道這一戰的結果如何,即使不曉得歷史,至少也知道在曹操舉行慶功宴前,孔明與周瑜早就安排好了「連環計」等待著這個大奸臣。看著不知即將走向大敗的大奸臣,洋洋得意地提前舉行慶功宴,便是這一段的趣味所在。
而這一段文章寫得也很有味道。先是描寫時間、景色、交代背景,讓這場宴會如在面前。曹操對諸將說的話,大氣的口吻,似乎也頗有模仿他的名作「讓縣自明本志令」的味道。而引用的兩首詩更是畫龍點睛:杜牧的「赤壁」以及曹操的「短歌行」。
這兩首詩都是名作。而在「宴長江曹操賦詩」這段故事脈絡裏,杜牧「赤壁」的作用很明顯,大抵就是讓讀者「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而敘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讓整個故事又更增加了幾許香豔氣息。
然而曹操「短歌行」在這段故事裏的作用倒是耐人尋味多了。「短歌行」最有味道的便是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四句,偏偏演義要藉著參與宴會的劉馥之口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最後還要讓曹操大怒,於是「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特別有意思的是,「宴長江曹操賦詩」這一段的描寫,似乎恰好是赤壁賦「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句裏該有的元素幾乎都出現了,只是在許多方面做了歪曲。
雖說演義用了許多「惡意」來描寫曹操以及他的「短歌行」,我初次讀到這段的時候,仍然是愛上了這首詩。當時我甚至看不太懂這首詩的內容,但我還是愛上了。或許好的作品就像是美麗的寶石,縱然蒙塵,晦暗中的光芒依舊動人吧!
漸漸的我也覺得這段帶著惡意描寫的「宴長江曹操賦詩」饒有趣味:赤壁之戰前夕是曹操生涯功業的頂點,「短歌行」是則曹操文學創作的頂點,演義把這兩者結合,也挺有意思,似乎象徵曹操的「飛龍在天」。然而在中國的哲學傳統裏,飛龍在天的下一個階段是「亢龍有悔」,指盛極而衰。這段故事結尾處加入了一段刺死劉馥的橋段,似乎也可以是象徵著曹操「亢龍有悔」。
俗語說「一葉知秋」,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景象:一片小小的葉子,象徵著整個即將凋零的世界。我覺得「宴長江曹操賦詩」這段,也像是秋天的一片葉,在三國演義裏,象徵著曹操已經進入了他的秋天。
阮籍‧詠懷(開秋兆涼氣)
開秋兆涼氣,蟋蟀鳴床帷。
感物懷殷憂,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誰?
微風吹羅袂,明月耀清暉。
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
從末尾「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這兩句看來,這首大概也是描寫阮籍「率意獨駕」的作品。詩經的邶風及衛風都有「駕言出遊,以寫我憂」的句子,希望能「藉著駕車而出遊,消除我心中的憂愁」,阮籍大概可視為這個傳統的實踐者。只是他的憂愁消除了嗎?大概也沒有。他從深夜徘徊到清晨。
詩的開頭寫阮籍的憂愁:「開秋兆涼氣,蟋蟀鳴床帷。感物懷殷憂,悄悄令心悲。」關於蟋蟀,詩經唐風有紀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大意是說「蟋蟀會隨著季節而變換棲息地,等到蟋蟀到室內的時候,也就是一年即將結束的冬天了。想到時光的匆匆流逝,使我感到憂愁。」這四句大抵就是一般「悲秋」的情懷,然而阮籍還有更深一層的悲嘆:「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誰?」這時,連個能談話的對象也沒有。
他沒有說為何無人可以傾訴。他只默默地寫下「微風吹羅袂,明月耀清暉。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他還是用了老方法,「駕言出遊」,期望「以寫我憂」。他的憂愁消除了嗎?大概沒有。他從深夜徘徊到清晨。最後,他結束了這趟散心之旅,他甚麼都沒找到就回家了。這個無言的旅程的結束,讓我想到秦觀的幾句詞:「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秦觀‧畫堂春)
讀這首詩,讓我不能不聯想到詠懷詩的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衿。孤鴻號外野,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感物懷殷憂,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誰?
微風吹羅袂,明月耀清暉。
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
從末尾「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這兩句看來,這首大概也是描寫阮籍「率意獨駕」的作品。詩經的邶風及衛風都有「駕言出遊,以寫我憂」的句子,希望能「藉著駕車而出遊,消除我心中的憂愁」,阮籍大概可視為這個傳統的實踐者。只是他的憂愁消除了嗎?大概也沒有。他從深夜徘徊到清晨。
詩的開頭寫阮籍的憂愁:「開秋兆涼氣,蟋蟀鳴床帷。感物懷殷憂,悄悄令心悲。」關於蟋蟀,詩經唐風有紀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大意是說「蟋蟀會隨著季節而變換棲息地,等到蟋蟀到室內的時候,也就是一年即將結束的冬天了。想到時光的匆匆流逝,使我感到憂愁。」這四句大抵就是一般「悲秋」的情懷,然而阮籍還有更深一層的悲嘆:「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誰?」這時,連個能談話的對象也沒有。
他沒有說為何無人可以傾訴。他只默默地寫下「微風吹羅袂,明月耀清暉。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他還是用了老方法,「駕言出遊」,期望「以寫我憂」。他的憂愁消除了嗎?大概沒有。他從深夜徘徊到清晨。最後,他結束了這趟散心之旅,他甚麼都沒找到就回家了。這個無言的旅程的結束,讓我想到秦觀的幾句詞:「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秦觀‧畫堂春)
讀這首詩,讓我不能不聯想到詠懷詩的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衿。孤鴻號外野,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清朝的楊倫所編的「杜詩鏡銓」把這首詩編在卷三,大約是杜甫於唐玄宗天寶至唐肅宗至德年間寫作的作品。依其內容,大概是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描寫戰爭後的作品。
我很喜歡這首詩的情景交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首詩的開頭就不同凡響,塑造很大的對比,讓人震撼:「國」是文明、「山河」是自然。文明的建立是許多人共同經過長時間努力的成果,但是,在災難之後,卻這麼輕巧的就破滅了。然而山川,並不是因為人而存在,在這災難之後卻依舊存在。不僅如此,在人無力維持文明的時候,自然規律仍然隨著時間運行,顯得更加無情。在生意盎然的春天,草木依舊生長,然而城裏的人大概也已無力去修剪這些草木了,只能讓這個城更像是一座廢墟。蕭條,這就是文明在大自然前的不堪一擊。
在氣勢宏大的兩句之後,接著是兩句極為細膩的描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每次讀這兩句,我都覺得非常有味道,而且愈是沉吟玩味、就愈令人喜愛。這兩句似乎可以作兩種不同的解釋,兩個解釋都很有意思: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春天仍然是有花的。在戰爭後,人見到花,想到以往的繁華,對比今日的蕭條,難過而落淚;在蕭條有如廢墟的城裏,人煙稀少,周遭寂寥,突然飛出的鳥兒作出的聲響,也足以讓人嚇一跳。──這是寫人。
另一個似乎也通的解釋是:在春雨後,花上沾了水滴,看起來彷彿是流淚的美人,正在為這亂離的時局感到難過。鳥兒,總是警覺著,人們一旦接近,立時就飛走了,像是驚魂未定的「驚弓之鳥」似的。──這是寫物。
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才「對」呢?我覺得不妨把這兩句詩當作雙關,主詞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默默地把物與我交融得了無痕跡,這才是杜甫的功力。
在巧奪天工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後,「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卻是人情的最直接卻也最深刻的描寫。在杜詩鏡銓裏,另收錄有「得舍弟消息二首」,或許「家書抵萬金」也是實寫杜甫自身的喜悅。
悲與喜,兩者交融之後,杜甫寫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動作顯得有些滑稽,然而卻可以顯現杜甫不是做作的人,他也不避諱表達他最真的感情。杜甫不是宋朝詩人,沒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喜就喜、悲就悲。這首詩,先是大悲,之後又大喜,本身情緒就是無法調和。既無法調和,就忠實把這種讓人不知該如何反應的情緒呈現出來吧!「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就是杜甫的真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清朝的楊倫所編的「杜詩鏡銓」把這首詩編在卷三,大約是杜甫於唐玄宗天寶至唐肅宗至德年間寫作的作品。依其內容,大概是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描寫戰爭後的作品。
我很喜歡這首詩的情景交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首詩的開頭就不同凡響,塑造很大的對比,讓人震撼:「國」是文明、「山河」是自然。文明的建立是許多人共同經過長時間努力的成果,但是,在災難之後,卻這麼輕巧的就破滅了。然而山川,並不是因為人而存在,在這災難之後卻依舊存在。不僅如此,在人無力維持文明的時候,自然規律仍然隨著時間運行,顯得更加無情。在生意盎然的春天,草木依舊生長,然而城裏的人大概也已無力去修剪這些草木了,只能讓這個城更像是一座廢墟。蕭條,這就是文明在大自然前的不堪一擊。
在氣勢宏大的兩句之後,接著是兩句極為細膩的描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每次讀這兩句,我都覺得非常有味道,而且愈是沉吟玩味、就愈令人喜愛。這兩句似乎可以作兩種不同的解釋,兩個解釋都很有意思: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春天仍然是有花的。在戰爭後,人見到花,想到以往的繁華,對比今日的蕭條,難過而落淚;在蕭條有如廢墟的城裏,人煙稀少,周遭寂寥,突然飛出的鳥兒作出的聲響,也足以讓人嚇一跳。──這是寫人。
另一個似乎也通的解釋是:在春雨後,花上沾了水滴,看起來彷彿是流淚的美人,正在為這亂離的時局感到難過。鳥兒,總是警覺著,人們一旦接近,立時就飛走了,像是驚魂未定的「驚弓之鳥」似的。──這是寫物。
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才「對」呢?我覺得不妨把這兩句詩當作雙關,主詞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默默地把物與我交融得了無痕跡,這才是杜甫的功力。
在巧奪天工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後,「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卻是人情的最直接卻也最深刻的描寫。在杜詩鏡銓裏,另收錄有「得舍弟消息二首」,或許「家書抵萬金」也是實寫杜甫自身的喜悅。
悲與喜,兩者交融之後,杜甫寫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動作顯得有些滑稽,然而卻可以顯現杜甫不是做作的人,他也不避諱表達他最真的感情。杜甫不是宋朝詩人,沒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喜就喜、悲就悲。這首詩,先是大悲,之後又大喜,本身情緒就是無法調和。既無法調和,就忠實把這種讓人不知該如何反應的情緒呈現出來吧!「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就是杜甫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