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了波里尼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輯。
我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知道的有限。不過,拜魯道夫‧塞爾金1987年的演出所賜,我特別喜歡貝多芬的最後三首奏鳴曲。除此之外,以前在「交響情人夢」這個電視劇裏,聽到的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也讓我念念不忘。(一轉眼這竟然是9年前的電視劇了!?)這次最先聽的還是這幾首,只是全集在手,難免會心情不同,稍微認真地閱讀他的曲目,才發現這幾首都各有一個樂章是cantabile (如歌的)。好奇地用cantabile當關鍵字,才發現除了第24首還有四個小節的cantabile我沒聽過以外,其他就只有這四首奏鳴曲有cantabile的樂章了。
「原來我默默喜歡的四首奏鳴曲竟有共通的特徵啊!」
這個小發現還真是有趣,值得藉這個機會,再把這幾首多聽幾次。
Op.13
第8號c小調「悲愴」
大約作於1797-1798年間,1799年出版。呈現給Prince Lichnowsky,他是一位熱愛音樂的侯爵,與莫札特也有交情,很早他就發現貝多芬的才華,曾讓貝多芬住進自己的官邸,除了這首奏鳴曲外,第12號奏鳴曲及第2號交響曲也是獻給這位侯爵的。
這首被認為是早年貝多芬的傑作,加上其相對簡易的演奏技巧,這首的演出機會相當的多。
初版樂譜上記有「大奏鳴曲悲愴Grande sonate pathetique」,這是貝多芬第一次為自己的鋼琴奏鳴曲題名。這裏的「悲愴」應當只是貝多芬年輕時的感受,如M.Scott認為這首有一種「青春哀傷感」。(PS.我覺得這首像是莫札特的KV310,都有種青春哀傷感。)然而藉由賦予標題、明確表示自己的主張、積極想將樂曲的內容傳達給聽眾,也顯現貝多芬已經有意在音樂中賦予意義的走向。
第一樂章
c小調 極緩板 - 燦爛的極快板
Grave -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
第二樂章
降A大調 如歌的慢板
Adagio cantabile
第三樂章
c小調 輪旋曲 快板
Rondo Allegro
不知怎麼,聽貝多芬第8號鋼琴奏鳴曲,特別是第一與第三樂章,我有時會想到莫札特的第八號鋼琴奏鳴曲KV310。
----是因為二者都是青春的煩惱之歌嗎?
Op.78
第24號升F大調
約作於1809年,1810年出版。題獻給Therese Brunsvik。貝多芬與Brunsvik家族有往來,貝多芬第23號鋼琴奏鳴曲的題獻者就是Therese的父親Franz de Paula Brunsvik伯爵。貝多芬一直保有Therese的肖像。
這首奏鳴曲創作時間與第五、第六號交響曲以及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相近,與這些作品相較,這首奏鳴曲顯得相當典雅而保守,開拓了一種嶄新的優美風格。
第一樂章
升F大調 如歌的慢板-從容的快板
Adagio cantabil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二樂章
升F大調 活潑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第30-32號奏鳴曲是一組的創作。1820年9月20日貝多芬寫給柏林出版商舒雷金格(A.M.Schlesinger)的信:「我很快即將完成三首奏鳴曲。最初一首再寫一點就完成,後面兩首正在趕寫之中。」
Op.109
第30號E大調
作於1820年,1822年出版。呈現給馬克西米利安‧布倫塔諾(Maximiliance Brentano, 1802-1861),他是與貝多芬世交的富商布倫塔諾家族的一員。
第一樂章
E大調 從容的甚快板
Vivace, ma non troppo
第二樂章
e小調 最急板
Prestissimo
第三樂章
E大調 如歌而充滿感情的行板
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d espressivo
Op.110
第31號降A大調
作於1821-1822年,1822年出版。這首作品沒有呈現對象。
第一樂章
降A大調 表情豐富而如歌的中板
Moderato cantabile molto espressivo
第二樂章
f小調 很快的快板
Allegro molto
第三樂章
降A大調 不太慢的慢板-賦格(從容的快板)
Adagio ma non troppo - Fuga (Allegro ma non troppo)
Op.111
第32號c小調
作於1821-1822年,1822年出版。呈現給貝多芬的贊助者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ph, 1788–1831)。這首奏鳴曲只有兩個樂章,而這兩個樂章對比很強烈,第一樂章激烈而緊張,第二樂章則像是鬱結的心在無限的世界中解放一般。這對比性讓許多人感興趣,在當時貝多芬周圍就有許多人詢問是否還有第三樂章。而貝多芬對辛德勒(Anton Schindler, 1795-1864)半開玩笑似地回答:「因為時間不夠。」
第一樂章
c小調 莊嚴的-熱情燦爛的快板
Maestoso - allegro conbrio ed appassionato
第二樂章
C大調 純樸如歌的慢板
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
我覺得如果連續聆聽貝多芬這最後三首作品,也是一件有趣的事,第一次聽,沒有事先看過樂譜與簡介的我,還辨別不出來曲子的分界,如30號結尾是如歌的行板,31號開頭則是如歌的中板,我就傻傻當成一首歌聽了下去,心裏還不免嘀咕:貝多芬寫的作品形式真令人費解啊!←完全是自己眼斜卻怪桌子歪。後來發現32號的第2樂章是旋律與五段變奏的變奏曲,更讓我訝異,這每一段也太長了。不過這樂章太過震撼人心,加上它又是貝多芬最後一段的鋼琴奏鳴曲,因此我聽的時候,常常感情氾濫地把它當作是貝多芬在回顧自己,歷歷往事浮現,所以聲聲深情聲聲慢。
(這也許是我想太多了,因為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以及莊嚴彌撒都還沒有完成呢。)
在很有以前我的刻板印象裏,貝多芬如同他著名的被俗稱為「命運」的交響曲一般,彷彿是一團生命的烈焰,不斷想要突破、想探索生命的極限。
某方面來說這個刻板印象似乎有其道理,但沒有哪個人是平版的,每個人都有很多面向。貝多芬慷慨激昂的面向固然讓人嘆為觀止,但他溫柔婉約的一面,也可以讓我聽的蕩氣迴腸,就像這幾首有著cantabile樂章的奏鳴曲。
附帶閒聊一下波里尼與塞爾金的演奏:比較他們兩位彈貝多芬的最後三首奏鳴曲,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我先聽過塞爾金的詮釋,聽這場現場錄音,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32號的第2樂章,聽塞爾金的琴音娓娓唱到這裏,彷彿讓我也經歷了一次超越的淨化。
因此,第一次拿到波里尼的演出,也迫不及待地聆聽了32號的第二樂章。波里尼彈慢板確實很動人,但他在變奏時的力度卻讓我嚇了一跳,聽不習慣。只是聆聽了幾次以後,才發現換個角度欣賞,其實波里尼演奏這個樂章還是很好聽的:不能只聽第二樂章,一定要從第一樂章聽起,聽他把快板的熱情燦爛爆發出來之後,繼續聽第二樂章的變奏部分就不再突兀了
而當我開始喜歡波里尼的演奏之後,再回頭聽塞爾金的演奏,又讓我產生了另一個疑惑:我之前的感動不見了(!?)。開始讓我覺得塞爾金詮釋32號的力度不足,聽得不夠過癮了。
很幸運的是隔沒多久這層感動就找回來了:單聽塞爾金彈32號奏鳴曲,那聽起來有些軟趴趴的演奏確實不夠過癮,但是從30號開始聽起,一路聽下來,我所熟悉的那個讓我感動的塞爾金默默地回來了。
(回憶我過去喜愛上這場演出的經驗也是如此:有一位社團的朋友拿著從二手唱片行買來的塞爾金的這張CD在社團辦公室播放著,當時也在社辦的我,還沒聽過這三首奏鳴曲(因此本來也不怎麼感興趣),然而他的演出挺柔和的,我也就當作背景音樂聽下去了,想不到聽到最後竟然有種被震撼的觸動。附帶一提,在那位朋友買下這張CD之前,我也到過同一家二手唱片行,在架上也曾注意到這張CD,但因興趣不大而放回了架上,卻成了朋友的囊中物,讓我後悔不已。朋友聽了我的敘述以後大笑。)
這兩種詮釋截然不同,如何看待他們?這個問題也曾困擾過我。不過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下帶給我許多快樂,這也是確切的事實。也許對於這種耐人尋味的傑作而言,本不存在所謂「完美的詮釋」,欣賞他們如何「成一家之言」,似乎更加有趣。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編(1999) 《貝多芬》。臺北,美樂出版社。林勝儀譯。
P.Autexier (1999) 《貝多芬-完成生命的意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孫思照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