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當喜歡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費加洛婚禮(Le Nozzi di Figaro, KV 492),聆聽數百次肯定是有的。(有沒有上千次就不敢肯定了。)當序曲響起,就像是一個十幾年交情的熟識老友造訪,我可以聽著他滔滔不絕講上三小時而不膩。認真聽的時候能得到感動,當背景音樂也能讓我心情很好。
因為太喜歡這齣歌劇,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大家也能喜歡這齣歌劇:
創作
現在只剩下第1幕與第2幕的親筆譜留存,第3幕與第4幕的親筆譜大都於1945年滅失了,而莫札特1785年至1786年的信件也多都未保存下來,因此費加洛婚禮的創作背景大多靠其他資料推斷而得。
歌劇費加洛婚禮的原作是法國劇作家波馬歇(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劇,其中有不少社會階層對立的尖銳劇情。該劇原訂於1785年2月3日演出,最後被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II)禁演。然而其文字印刷品卻未被禁止,其中一份印本在莫札特去世後的遺物中被發現,可以推知莫札特在1785年左右即已知道此一劇作。
皇帝對原作的禁令成為歌劇費加洛婚禮創作的第一道阻礙。本劇的作詞者達旁特(Lorenzo Da Ponte)回憶他們克服這一道難題的過程,藉由刪減劇中尖銳內容如原作中第五幕費加洛的政治性言論等、以及讓莫札特在約瑟夫二世面前演奏,最終說服皇帝解除禁令。
這齣歌劇的作曲時間大約在1785年10月中旬到1786年4月29日之間。莫札特這段期間的信件多沒保存下來,而莫札特父親雷奧波德(leopold Mozart)寫給莫札特的姐姐瑪莉亞安納(Maria Anna Mozart)的信件中還有保存了當時的狀況,雷奧波德1785年11月3日的信中首次提到莫札特著手新歌劇的事:「我還沒從妳兄弟那兒收到一個音節呢!他最後一封來信是9月14日,之後的每次郵車到訪我都在期盼著收到四重奏。...前幾天我與我們報社的記者會面...他提及了新歌劇的事。這就足夠了!我們一定會聽到他的。」
接著於11月11日的信件中提到歌劇的名稱「費加洛婚禮」:「在11月2日我終於收到妳兄弟的來信,這封信一共有12行字。他我原諒他,因為他必須要以趕緊完成歌劇「費加洛婚禮」。他請我轉告妳,他沒有時間立即回信給妳,現在他把教導學生的時程都排到了下午,為的是把早上空出來作曲,諸如此類。據我所知,這是一個非常精巧的作品,是由法文作品翻譯而來,因而有餘裕可為了歌劇演出而剪裁修改。願上帝保佑一切順利;我對音樂毫不擔心。唯一會讓他花時間的是為了歌詞未達他的要求而來回爭論:─而且他會不斷拖下去,一如他可愛的壞習慣,好整以暇彷彿他有很多時間可以耗著;現在他最終只能認真對待此事了,因為羅森堡公爵(Count Rosenberg)在催促著他。」
(PS.關於信件的日期我有一點疑問,不知是否是郵戳的日期?)
依照達旁特的回憶,這齣歌劇的作曲僅用了六周。考量1785年10月中旬到1786年4月29日這段期間,莫札特創作出大量而且優秀的作品,或許達旁特的敘述是真實的。達旁特回憶錄:「談到莫札特,其非凡出眾的才能立即讓我知道他想要的是至高無上而多樣化的主題。有一天,我們談到這個素材時,他詢問我是否可將波馬歇的喜劇費加洛婚禮加以簡單歌劇化,對於這個詢問我感到非常有趣,當場立即接受他的提議。但這有一個最大的難題須先克服,由於先前皇帝曾禁止德國人劇團上演此齣喜劇。...我日以繼夜作詞,莫札特則一邊跟著作曲,經過六個禮拜的時間終於大功告成。」
上演
費加洛婚禮於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Wien)的宮廷劇院(Hoftheater,即城堡劇院Burgtheater)由莫札特親自指揮舉行首演。這次的製作一共上演了九個場次,首演與間隔一日後的5月3日的演出由莫札特親自指揮,後續演出則由年輕指揮家Joseph Weigl擔綱,於5月8日、5月24日、6月、7月、8月、9月及11月一共上演七場。
這次首演反響熱烈,雷奧波德在信中提到:「妳兄弟歌劇的第二場演出,有五曲反覆演唱,第三場則有七曲,其中的小二重唱演唱了三次。」因為重複演唱使得整體演出時間拖得很長,皇帝於5月9日(第三次演出的次日)下令,禁止非獨唱的曲子反覆演唱。
之後歌劇院有新歌劇企畫,費加洛婚禮因而於維也納下檔。然而在維也納仍演出此劇的時候,這齣歌劇已經在布拉格(Prag)掀起了熱潮。在1786年12月12日布拉格「首領郵報」(Prager Oberpostamtszeitung)報導了此一盛況:「沒有其他一般作品能比「費加洛婚禮」這齣義大利歌劇更受關注,這齣歌劇已在此上演多次,得到最熱烈的掌聲,其中Bondini夫人與Ponziani先生飾演的喜劇角色格外亮眼。這是由我們著名的莫札特先生譜曲。曾在維也納欣賞過費加洛婚禮的見多識廣的先生們,認為這齣歌劇在此地表現得更好,可能要歸功於波西米亞人拿手的管樂器在全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兩位小號與兩位法國號尤其亮眼。我們偉大的莫札特一定有耳聞此事,現在四處傳聞,說他有意親自來觀賞這裏的演出,這演出要歸功於表現力高超的樂團與Strobach先生的指揮。」
在這種熱烈的氣氛下,莫札特於1787年初造訪了布拉格,聆聽了1月17日的演出。不久他更親自指揮了1月22日的演出。在布拉格演出的盛況,使莫札特得到唐喬凡尼的作曲委託,而費加洛也能再次於維也納重新上演。
1789年7月,維也納宮庭劇院開始費加洛的新製作,由Joseph Weigl指揮於8月29日上演。此後在1789年至少演出9次,1790年至少15次,1791年初3次。此一成功使莫札特得到「女人皆如此」的邀約。
「費加洛婚禮」是現在最常上演的莫札特歌劇之一。19世紀的人,比起精致描繪人性的費加洛婚禮以及多層次複雜關係的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人們更能接受魔笛(Die Zauberflöte)的童話世界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的魔性戲劇。直到20世紀初,特別是30年代華爾特(Bruno Walter)、克勞斯(Clemens Krauss)以及他們的老維也納莫札特班底的努力,讓世人對莫札特有了全新的了解。
新版莫札特全集
在新版莫札特全集,費加洛婚禮編在第2系列第5編第16卷。其編輯以手稿為基準(第1幕、第2幕),手稿滅失的部分則以較早的版本為準,以求與以手稿為基準的第1幕、第2幕在最大程度上維持一致。而其曲目編號則與一般常見編號有所不同:在於第一幕的合唱反覆一次,新版全集依照手稿將其視為兩曲,因而自第9曲以下編號均較常見編號遞移。
參考資料
Ludwig Finscher「費加洛婚禮前言」,莫札特新版全集第2系列第5編第16卷William Buchanan英譯。http://dme.mozarteum.at/DME/nma/start.php?l=1。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II」
Gottfried Kraus「Salzburgs meistgespielte Mozart Oper」,Lionel Salter英譯。Orfeo CD手冊。
感想
這齣歌劇描寫服務於伯爵家中的費加洛(Figaro)與未婚妻蘇姍娜(Susanna)籌備婚禮的故事。由於伯爵(Il Conte di Almaviva)對蘇姍娜有興趣,想要藉此恢復中世紀的特權「初夜權」,得知伯爵意圖的費加洛因而決意與之周旋到底。其中又有感嘆時光流逝、愛情不再的伯爵夫人(La Contessa di Almaviva)、與年輕的愛慕伯爵夫人的小男生凱魯畢諾(Cherubino)等角色。這些人物一起交織出長達三小時的鬧劇,最後費加洛與蘇姍娜成親,伯爵向夫人懺悔,夫人寬厚的表達了原諒,一個美好的快樂式結局。
這齣歌劇的內容大抵上就與連續劇差不多,緊湊、複雜,大概也很難從其中得到甚麼深刻的感想,但娛樂效果十足,跟現在許多的連續劇差不多。(其中還有身世之迷哦!)因為劇情劇情有趣處就在於其複雜的關係交織,建議找張DVD或藍光來欣賞吧,在此就不贅述其劇情了。這齣歌劇的不朽在於他的音樂,一刻不竭的巧思與歡樂流貫了從頭到結尾。這齣歌劇的音樂大致不外有趣與美妙:
有趣的音樂,例如第一幕蘇姍娜與Marcellina的二重唱:劇情是他們兩位在爭吵,互相說著尖酸刻薄的話語,較勁著誰能先傷著對方;音樂反映出的則完全是看戲人的心理,當蘇姍娜說出「妳的年紀」戳中了Marcellina的要害時,音樂全是幸災樂禍的惡趣味,非常歡樂,同時也讓觀眾不禁想為蘇姍娜叫好。同樣是爭吵的二重唱,第二幕中曲伯爵與夫人的爭吵又完全是另一個光景,看戲的我們早已知道這場爭執將會以「有驚無險」告終,(因為躲在更衣間的凱魯畢諾早以被蘇姍娜放出,)但伯爵與夫人不知此事,因而伯爵步步進逼,夫人則難以防守,不斷敗退。音樂也很好的描繪出其中的娛樂效果:聽起來張牙舞爪,作勢威嚇,但也知道沒有真正的危險性。(就像是兩隻貓玩一玩打起來,從旁邊看起來挺有趣的。)
美妙的音樂多是女高音們來負責,例如伯爵夫人與蘇姍娜的二重唱(微風二重唱):伯爵夫人與蘇姍娜設計圈套,計畫要由蘇姍娜寫情書邀約好色的伯爵,然後由夫人假扮蘇姍娜赴約。雖然是設計圈套,心情則是追求與約會的悸動。夫人仍愛著伯爵,愛情在期待著能有下一步進展的時候最美好,這首二重唱就把這種美好展現出來,甜蜜而陶醉。
大抵而言,與劇情推移有關的音樂大多是有趣的,如大多數的重唱、費加洛的獨唱、伯爵與巴托洛醫生的詠嘆調等;抒發個人情緻的段落則極美妙,如伯爵夫人與蘇姍娜的二重唱、伯爵夫人的詠嘆調、凱魯畢諾的獨唱、蘇姍娜第四幕的詠嘆調等。
如果說費加洛婚禮是我的老朋友,以下也回想一下我與這位老朋友的相識還有幾套我喜歡的CD吧:
(很久很久以前,)2002年的夏天,我在網路上初次接觸到費加洛婚禮的序曲的mp3音樂,當時就驚為天人,想著怎麼有這麼熱鬧的音樂!(那段mp3音樂來歷不明,事後重聽,猜測可能是電子音樂轉檔的mp3吧?反過來說,即使沒有精湛的演奏,單單是透過電腦呈現音符,就已經是如此精采了…。)
被序曲電到的我,不久就蒐集了我第一套的費加洛婚禮全曲唱片。那是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指揮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在薩爾斯堡(Salzburg)的1953年的現場演出。會買這套,是因為當時我迷著福特萬格勒。福特萬格勒這位有著19世紀的浪漫而沉重的靈魂的指揮家,也許不見得適合費加洛婚禮的歡樂,加上這次演出是德文演唱、錄音且欠佳,其實不是一套適合拿來入門的版本。不過大師畢竟是大師,開頭的序曲很熱情,對於當時著迷於序曲的我而言,聽的仍是很開心。
真正聽到費加洛婚禮全劇之美,則是在2003年初的時候,購入的貝姆(Karl Böhm)於1968年的錄音(DG Original系列「大花版」CD)。這個CD直到現在仍是我的最愛之一,連帶讓貝姆也成了我最常聽的演奏者。因為太喜愛這個演出,後來還去蒐集了他的舊版CD珍藏。(兩版之間轉錄不同,我似乎比較喜歡新版大花版系列的轉錄。)
http://www.deutschegrammophon.com/de/cat/4497282
後來我購入了1976年發行的費加洛婚禮電影DVD(臺版)。音樂部分仍是貝姆錄音指揮演出的。與1968年的CD相較,1976年的貝姆演出已經較為遲緩,加上拍攝時是演員對嘴演出,對於當時追求「真」的大學生的我而言,感覺有些可惜。不過電影本身有影像的優勢,加上樂團是維也納愛樂,聲音比1968年的柏林國家歌劇院管絃樂團好聽。
聽了貝姆演出的兩個版本之後,由於都是錄音室作品,那他的現場呢?於是在2003年秋天,我買了上揚代理的Orfeo發行的1957年的薩爾斯堡現場錄音。最初我不是很喜歡這場演出,後來才發現理由:因為這套CD預設播放的音量比較小,即使是在熱烈的演出,把音量關小都會萎靡不振。隨手放了幾軌以後,就把這套給塵封了起來,直到2009年心血來潮重聽,將音量開大以後才發現他的精采與生動之處。Gottfried Kraus在這張CD裏有撰文介紹這場演出「保留在每一位這場盛會參與者的記憶裏,這是一次罕見的幸運機遇,音樂與舞臺的理想均衡,喜劇與哲理的理想均衡,也是現代歌劇製作與自然生動的理想均衡。」這場演出與1953年福特萬格勒的演出同是薩爾斯堡的實況現場,場地都是舊節慶劇院(Altes Festpielhaus,現在的莫札特劇院Haus für Mozart),僅四年的間隔,但1957年的音質似乎優於前者許多。
http://www.orfeo-international.de/pages/cd_c296923d_e.html
後來我又買了貝姆在1966年薩爾斯堡的現場錄影。這場演出最初是金革唱片發行,後來德國的Arthaus Musik也有重發,Arthaus Musik版的中文字幕則沿襲了金革的字幕。這個演出與前者一樣於舊節慶劇院(因為大節慶劇院Großen Festspielhauses於1960開幕,原本的舊節慶劇院當時改稱為小節慶劇院Kleine Festspielhaus)舉行,金革版標明演出時間為1966年11月8日,Arthaus Musik版未標明日期,查詢薩爾斯堡音樂節的紀錄,演出日期大概是1966年8月11日。(國外常用的日期縮寫順序為11.8.66,大概是金革誤植日期的理由吧。)比起1976年的電影,我更喜歡這場1966年的現場錄影。雖然是黑白錄影加mono錄音,但是貨真價實的現場有額外的生動感。
http://arthaus-musik.com/de/dvd/a-z/media/details/Le_nozze_di_Figaro.html
(附帶一提,上列這些演出,除了1968年的錄音室CD以外,其餘都刪減了第四幕第24曲Marcellina詠嘆調與第25曲Basilio詠嘆調(新版全集第25、26曲)。印象中以前翻閱「福特萬格勒的指揮藝術」這本書中曾有提到1953年福特萬格勒的刪減成了日後的準則,從貝姆在薩爾斯堡的幾場演出來看或許這個說法有其道理。只是不曉得是否在福佬之前有無其他人如此刪減呢?)
因為太喜歡這齣歌劇,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希望大家也能喜歡這齣歌劇:
創作
現在只剩下第1幕與第2幕的親筆譜留存,第3幕與第4幕的親筆譜大都於1945年滅失了,而莫札特1785年至1786年的信件也多都未保存下來,因此費加洛婚禮的創作背景大多靠其他資料推斷而得。
歌劇費加洛婚禮的原作是法國劇作家波馬歇(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劇,其中有不少社會階層對立的尖銳劇情。該劇原訂於1785年2月3日演出,最後被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II)禁演。然而其文字印刷品卻未被禁止,其中一份印本在莫札特去世後的遺物中被發現,可以推知莫札特在1785年左右即已知道此一劇作。
皇帝對原作的禁令成為歌劇費加洛婚禮創作的第一道阻礙。本劇的作詞者達旁特(Lorenzo Da Ponte)回憶他們克服這一道難題的過程,藉由刪減劇中尖銳內容如原作中第五幕費加洛的政治性言論等、以及讓莫札特在約瑟夫二世面前演奏,最終說服皇帝解除禁令。
這齣歌劇的作曲時間大約在1785年10月中旬到1786年4月29日之間。莫札特這段期間的信件多沒保存下來,而莫札特父親雷奧波德(leopold Mozart)寫給莫札特的姐姐瑪莉亞安納(Maria Anna Mozart)的信件中還有保存了當時的狀況,雷奧波德1785年11月3日的信中首次提到莫札特著手新歌劇的事:「我還沒從妳兄弟那兒收到一個音節呢!他最後一封來信是9月14日,之後的每次郵車到訪我都在期盼著收到四重奏。...前幾天我與我們報社的記者會面...他提及了新歌劇的事。這就足夠了!我們一定會聽到他的。」
接著於11月11日的信件中提到歌劇的名稱「費加洛婚禮」:「在11月2日我終於收到妳兄弟的來信,這封信一共有12行字。他我原諒他,因為他必須要以趕緊完成歌劇「費加洛婚禮」。他請我轉告妳,他沒有時間立即回信給妳,現在他把教導學生的時程都排到了下午,為的是把早上空出來作曲,諸如此類。據我所知,這是一個非常精巧的作品,是由法文作品翻譯而來,因而有餘裕可為了歌劇演出而剪裁修改。願上帝保佑一切順利;我對音樂毫不擔心。唯一會讓他花時間的是為了歌詞未達他的要求而來回爭論:─而且他會不斷拖下去,一如他可愛的壞習慣,好整以暇彷彿他有很多時間可以耗著;現在他最終只能認真對待此事了,因為羅森堡公爵(Count Rosenberg)在催促著他。」
(PS.關於信件的日期我有一點疑問,不知是否是郵戳的日期?)
依照達旁特的回憶,這齣歌劇的作曲僅用了六周。考量1785年10月中旬到1786年4月29日這段期間,莫札特創作出大量而且優秀的作品,或許達旁特的敘述是真實的。達旁特回憶錄:「談到莫札特,其非凡出眾的才能立即讓我知道他想要的是至高無上而多樣化的主題。有一天,我們談到這個素材時,他詢問我是否可將波馬歇的喜劇費加洛婚禮加以簡單歌劇化,對於這個詢問我感到非常有趣,當場立即接受他的提議。但這有一個最大的難題須先克服,由於先前皇帝曾禁止德國人劇團上演此齣喜劇。...我日以繼夜作詞,莫札特則一邊跟著作曲,經過六個禮拜的時間終於大功告成。」
上演
費加洛婚禮於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Wien)的宮廷劇院(Hoftheater,即城堡劇院Burgtheater)由莫札特親自指揮舉行首演。這次的製作一共上演了九個場次,首演與間隔一日後的5月3日的演出由莫札特親自指揮,後續演出則由年輕指揮家Joseph Weigl擔綱,於5月8日、5月24日、6月、7月、8月、9月及11月一共上演七場。
這次首演反響熱烈,雷奧波德在信中提到:「妳兄弟歌劇的第二場演出,有五曲反覆演唱,第三場則有七曲,其中的小二重唱演唱了三次。」因為重複演唱使得整體演出時間拖得很長,皇帝於5月9日(第三次演出的次日)下令,禁止非獨唱的曲子反覆演唱。
之後歌劇院有新歌劇企畫,費加洛婚禮因而於維也納下檔。然而在維也納仍演出此劇的時候,這齣歌劇已經在布拉格(Prag)掀起了熱潮。在1786年12月12日布拉格「首領郵報」(Prager Oberpostamtszeitung)報導了此一盛況:「沒有其他一般作品能比「費加洛婚禮」這齣義大利歌劇更受關注,這齣歌劇已在此上演多次,得到最熱烈的掌聲,其中Bondini夫人與Ponziani先生飾演的喜劇角色格外亮眼。這是由我們著名的莫札特先生譜曲。曾在維也納欣賞過費加洛婚禮的見多識廣的先生們,認為這齣歌劇在此地表現得更好,可能要歸功於波西米亞人拿手的管樂器在全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兩位小號與兩位法國號尤其亮眼。我們偉大的莫札特一定有耳聞此事,現在四處傳聞,說他有意親自來觀賞這裏的演出,這演出要歸功於表現力高超的樂團與Strobach先生的指揮。」
在這種熱烈的氣氛下,莫札特於1787年初造訪了布拉格,聆聽了1月17日的演出。不久他更親自指揮了1月22日的演出。在布拉格演出的盛況,使莫札特得到唐喬凡尼的作曲委託,而費加洛也能再次於維也納重新上演。
1789年7月,維也納宮庭劇院開始費加洛的新製作,由Joseph Weigl指揮於8月29日上演。此後在1789年至少演出9次,1790年至少15次,1791年初3次。此一成功使莫札特得到「女人皆如此」的邀約。
「費加洛婚禮」是現在最常上演的莫札特歌劇之一。19世紀的人,比起精致描繪人性的費加洛婚禮以及多層次複雜關係的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人們更能接受魔笛(Die Zauberflöte)的童話世界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的魔性戲劇。直到20世紀初,特別是30年代華爾特(Bruno Walter)、克勞斯(Clemens Krauss)以及他們的老維也納莫札特班底的努力,讓世人對莫札特有了全新的了解。
新版莫札特全集
在新版莫札特全集,費加洛婚禮編在第2系列第5編第16卷。其編輯以手稿為基準(第1幕、第2幕),手稿滅失的部分則以較早的版本為準,以求與以手稿為基準的第1幕、第2幕在最大程度上維持一致。而其曲目編號則與一般常見編號有所不同:在於第一幕的合唱反覆一次,新版全集依照手稿將其視為兩曲,因而自第9曲以下編號均較常見編號遞移。
參考資料
Ludwig Finscher「費加洛婚禮前言」,莫札特新版全集第2系列第5編第16卷William Buchanan英譯。http://dme.mozarteum.at/DME/nma/start.php?l=1。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II」
Gottfried Kraus「Salzburgs meistgespielte Mozart Oper」,Lionel Salter英譯。Orfeo CD手冊。
感想
這齣歌劇描寫服務於伯爵家中的費加洛(Figaro)與未婚妻蘇姍娜(Susanna)籌備婚禮的故事。由於伯爵(Il Conte di Almaviva)對蘇姍娜有興趣,想要藉此恢復中世紀的特權「初夜權」,得知伯爵意圖的費加洛因而決意與之周旋到底。其中又有感嘆時光流逝、愛情不再的伯爵夫人(La Contessa di Almaviva)、與年輕的愛慕伯爵夫人的小男生凱魯畢諾(Cherubino)等角色。這些人物一起交織出長達三小時的鬧劇,最後費加洛與蘇姍娜成親,伯爵向夫人懺悔,夫人寬厚的表達了原諒,一個美好的快樂式結局。
這齣歌劇的內容大抵上就與連續劇差不多,緊湊、複雜,大概也很難從其中得到甚麼深刻的感想,但娛樂效果十足,跟現在許多的連續劇差不多。(其中還有身世之迷哦!)因為劇情劇情有趣處就在於其複雜的關係交織,建議找張DVD或藍光來欣賞吧,在此就不贅述其劇情了。這齣歌劇的不朽在於他的音樂,一刻不竭的巧思與歡樂流貫了從頭到結尾。這齣歌劇的音樂大致不外有趣與美妙:
有趣的音樂,例如第一幕蘇姍娜與Marcellina的二重唱:劇情是他們兩位在爭吵,互相說著尖酸刻薄的話語,較勁著誰能先傷著對方;音樂反映出的則完全是看戲人的心理,當蘇姍娜說出「妳的年紀」戳中了Marcellina的要害時,音樂全是幸災樂禍的惡趣味,非常歡樂,同時也讓觀眾不禁想為蘇姍娜叫好。同樣是爭吵的二重唱,第二幕中曲伯爵與夫人的爭吵又完全是另一個光景,看戲的我們早已知道這場爭執將會以「有驚無險」告終,(因為躲在更衣間的凱魯畢諾早以被蘇姍娜放出,)但伯爵與夫人不知此事,因而伯爵步步進逼,夫人則難以防守,不斷敗退。音樂也很好的描繪出其中的娛樂效果:聽起來張牙舞爪,作勢威嚇,但也知道沒有真正的危險性。(就像是兩隻貓玩一玩打起來,從旁邊看起來挺有趣的。)
美妙的音樂多是女高音們來負責,例如伯爵夫人與蘇姍娜的二重唱(微風二重唱):伯爵夫人與蘇姍娜設計圈套,計畫要由蘇姍娜寫情書邀約好色的伯爵,然後由夫人假扮蘇姍娜赴約。雖然是設計圈套,心情則是追求與約會的悸動。夫人仍愛著伯爵,愛情在期待著能有下一步進展的時候最美好,這首二重唱就把這種美好展現出來,甜蜜而陶醉。
大抵而言,與劇情推移有關的音樂大多是有趣的,如大多數的重唱、費加洛的獨唱、伯爵與巴托洛醫生的詠嘆調等;抒發個人情緻的段落則極美妙,如伯爵夫人與蘇姍娜的二重唱、伯爵夫人的詠嘆調、凱魯畢諾的獨唱、蘇姍娜第四幕的詠嘆調等。
如果說費加洛婚禮是我的老朋友,以下也回想一下我與這位老朋友的相識還有幾套我喜歡的CD吧:
(很久很久以前,)2002年的夏天,我在網路上初次接觸到費加洛婚禮的序曲的mp3音樂,當時就驚為天人,想著怎麼有這麼熱鬧的音樂!(那段mp3音樂來歷不明,事後重聽,猜測可能是電子音樂轉檔的mp3吧?反過來說,即使沒有精湛的演奏,單單是透過電腦呈現音符,就已經是如此精采了…。)
被序曲電到的我,不久就蒐集了我第一套的費加洛婚禮全曲唱片。那是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指揮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在薩爾斯堡(Salzburg)的1953年的現場演出。會買這套,是因為當時我迷著福特萬格勒。福特萬格勒這位有著19世紀的浪漫而沉重的靈魂的指揮家,也許不見得適合費加洛婚禮的歡樂,加上這次演出是德文演唱、錄音且欠佳,其實不是一套適合拿來入門的版本。不過大師畢竟是大師,開頭的序曲很熱情,對於當時著迷於序曲的我而言,聽的仍是很開心。
真正聽到費加洛婚禮全劇之美,則是在2003年初的時候,購入的貝姆(Karl Böhm)於1968年的錄音(DG Original系列「大花版」CD)。這個CD直到現在仍是我的最愛之一,連帶讓貝姆也成了我最常聽的演奏者。因為太喜愛這個演出,後來還去蒐集了他的舊版CD珍藏。(兩版之間轉錄不同,我似乎比較喜歡新版大花版系列的轉錄。)
http://www.deutschegrammophon.com/de/cat/4497282
後來我購入了1976年發行的費加洛婚禮電影DVD(臺版)。音樂部分仍是貝姆錄音指揮演出的。與1968年的CD相較,1976年的貝姆演出已經較為遲緩,加上拍攝時是演員對嘴演出,對於當時追求「真」的大學生的我而言,感覺有些可惜。不過電影本身有影像的優勢,加上樂團是維也納愛樂,聲音比1968年的柏林國家歌劇院管絃樂團好聽。
聽了貝姆演出的兩個版本之後,由於都是錄音室作品,那他的現場呢?於是在2003年秋天,我買了上揚代理的Orfeo發行的1957年的薩爾斯堡現場錄音。最初我不是很喜歡這場演出,後來才發現理由:因為這套CD預設播放的音量比較小,即使是在熱烈的演出,把音量關小都會萎靡不振。隨手放了幾軌以後,就把這套給塵封了起來,直到2009年心血來潮重聽,將音量開大以後才發現他的精采與生動之處。Gottfried Kraus在這張CD裏有撰文介紹這場演出「保留在每一位這場盛會參與者的記憶裏,這是一次罕見的幸運機遇,音樂與舞臺的理想均衡,喜劇與哲理的理想均衡,也是現代歌劇製作與自然生動的理想均衡。」這場演出與1953年福特萬格勒的演出同是薩爾斯堡的實況現場,場地都是舊節慶劇院(Altes Festpielhaus,現在的莫札特劇院Haus für Mozart),僅四年的間隔,但1957年的音質似乎優於前者許多。
http://www.orfeo-international.de/pages/cd_c296923d_e.html
後來我又買了貝姆在1966年薩爾斯堡的現場錄影。這場演出最初是金革唱片發行,後來德國的Arthaus Musik也有重發,Arthaus Musik版的中文字幕則沿襲了金革的字幕。這個演出與前者一樣於舊節慶劇院(因為大節慶劇院Großen Festspielhauses於1960開幕,原本的舊節慶劇院當時改稱為小節慶劇院Kleine Festspielhaus)舉行,金革版標明演出時間為1966年11月8日,Arthaus Musik版未標明日期,查詢薩爾斯堡音樂節的紀錄,演出日期大概是1966年8月11日。(國外常用的日期縮寫順序為11.8.66,大概是金革誤植日期的理由吧。)比起1976年的電影,我更喜歡這場1966年的現場錄影。雖然是黑白錄影加mono錄音,但是貨真價實的現場有額外的生動感。
http://arthaus-musik.com/de/dvd/a-z/media/details/Le_nozze_di_Figaro.html
(附帶一提,上列這些演出,除了1968年的錄音室CD以外,其餘都刪減了第四幕第24曲Marcellina詠嘆調與第25曲Basilio詠嘆調(新版全集第25、26曲)。印象中以前翻閱「福特萬格勒的指揮藝術」這本書中曾有提到1953年福特萬格勒的刪減成了日後的準則,從貝姆在薩爾斯堡的幾場演出來看或許這個說法有其道理。只是不曉得是否在福佬之前有無其他人如此刪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