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崔瑗‧座右銘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這是崔瑗寫的座右銘。內容很久以前我就讀過了,是一篇中規中矩而中肯的文字。然而最近發現,這篇文字要與其作者生平經歷搭配起來,會顯得更加有趣。因此以下簡單介紹一下這位作者的生平:



崔瑗字子玉,東漢涿郡安平人,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出生於漢章帝建初三年(78年),逝世於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

他是崔駰的兒子。崔駰也是一個著名的文人,他給了崔瑗一個幸與不幸交織而成的家庭:幸運的是崔瑗與兄弟感情很好;不幸的是在崔瑗年輕的時候就成為孤兒,其中一位兄長崔章還被人殺害。

兄長的仇恨,讓崔瑗採取了與「柔弱生之徒」完全相反的動作,他親手殺了仇家,之後亡命天涯。這不太像是一般文學家會做的事,倒是有幾分像是武俠小說的情節。幸運的是遇到大赦,崔瑗才能回到故鄉。

崔瑗在十八歲遊歷洛陽,在侍中賈逵門下學習天文、曆法、京房易傳等學問,崔瑗出色的學習成果為他帶來名聲。他也在洛陽交了許多朋友,與馬融、張衡特別要好。

與他的學習經歷的順遂相對的,是他從政經歷的坎坷。

崔瑗直到四十多歲才開始當郡吏,不久就因為案件牽連下獄審問,所幸虛驚一場不久被釋放。

他三次被當權的外戚徵辟,在他活著的年代也親身經歷了其中兩位(度遼將軍鄧遵、車騎將軍閻顯)倒臺,而被牽連罷免。最後徵辟他的是大將軍梁商,他因為前車之鑑,沒有答應去幕府,僅與梁家保持良好關係。然而仍被與梁家對立的杜喬糾彈收賄,這次的糾彈讓高齡六十六歲他被傳喚到洛陽廷尉接受查問,他上書自我辯解,被釋放了出來,然而不久就在洛陽病故。

除了第一次鄧家倒臺事件跟崔瑗的記載很少以外,其他兩次的牽連,細查其相關紀載,可能會覺得崔瑗有些無辜:

閻家曾與宦官江京、陳達等合謀,廢除漢安帝的太子劉保為濟陰王。安帝去世後北鄉侯劉懿繼位,崔瑗認為劉懿並非正統,因此想要向閻顯進言,希望閻顯剷除江京、陳達等,擁立劉保復位,認為這是等同於伊尹、霍光的大功勞。因為閻顯常喝醉酒,崔瑗找不到機會與他談正事,只好請他的長史陳禪轉達此計畫。陳禪猶豫不決,沒有傳達。不久劉懿去世,宦官孫程擁立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江京、陳達、閻顯都被殺死。崔瑗因為是閻顯屬僚而被免職。崔瑗門生蘇祇知道崔瑗有歸政給前太子劉保的計畫,想要上書為老師發聲,被崔瑗阻止;同樣知情此事的長史陳禪這時已擔任司隸校尉,對崔瑗說:「就讓蘇祇上書吧,我願意為你做證。」崔瑗回應:「先前我說的就像是小朋友的悄悄話,希望使君也不要告訴別人。」於是辭歸。

後來他展轉擔任基層官吏(汲縣縣令),因為他有名望而被胡廣、竇章等大臣推薦為濟北相。當時也很有名望的李固擔任太山太守,送禮給崔瑗想交朋友。此事被巡查郡國的杜喬發現,他事後查核報告:他表彰李固政績「天下第一」、糾彈梁讓、汜宮、崔瑗等人收賄。這個查核結果也許是杜喬的「政治鬥爭」,因為梁讓、汜宮、崔瑗與梁冀友好,而李固則與梁家對立。因此儘管李固是送禮的一方,卻反而得到「天下第一」的評價。李固所欣賞的崔瑗,卻成了受賄者而被糾彈。范曄後漢書評論此事:「駰、瑗雖先盡心於貴戚,而能終之以居正,則其歸旨異夫進趣者乎。李固,高絜之士也,與瑗鄰郡,奉贄以結好,由此知杜喬之劾,殆其過矣。」



稍微看了一下崔瑗的生平,是否會覺得他離「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還挺遙遠的呢?他曾三次被當權外戚徵召,經歷過外戚政權的大起大落。他也曾三次被卷入刑事案件,第一次是因為報仇殺人,讓他經歷了流亡的生涯;後兩次則是無妄之災,最後都無罪釋放,審訊期間反而讓他有牢獄生涯的體驗。也許是這些歷練,才讓他有「座右銘」裏面的許多體驗吧。

座右銘被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收錄,註解文選五臣之一的呂延濟,認為座右銘寫作於崔瑗位兄報仇流亡遇赦之後,是用來自我儆戒的作品。呂延濟並沒有明說他判斷座右銘創作時間的根據,也許他只是臆測的吧?但這個臆測似乎有些啟發性,如箋釋白居易文集的朱金城,提及座右銘時就引用過呂延濟的這條註解。大概也是認為,只有經歷過困苦經驗、又有反思批判能力的心靈,才能對座右銘裏面的內容感到深刻的共鳴吧。

座右銘大概是崔瑗寫作來告誡自己的文章。然而為甚麼他的苦難一直到跟隨他到去世之前呢?從另外一則小故事也許可以得到答案:

崔瑗為人,十分好客,喜愛與士人往來。為了招待客人,他可以不計代價地準備豐盛的菜餚,然而平日自己只吃蔬食菜羹而已。由於崔瑗為賓客準備的菜餚極為豐盛,當時甚至有人以此為由,批評崔瑗奢侈。崔瑗聽了大為憤怒,跟妻子說:「我省吃儉用來幫客人準備佳餚,反而因此被罵,可見士大夫真的沒資格吃好東西。以後不要再準備太豐盛的菜餚,免得被其他人說閒話。(吾并日而食,以供賓客,而反以獲譏,士大夫不足養如此。後勿過菜具,無為諸子所蚩也。)」話雖如此,最後準備的菜餚仍然極豐盛,崔瑗的俸祿都花在這上面了。

由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說是一回事,實際上執行起來往往沒那麼容易。也正是這種在反思中的掙扎,是人生有趣的篇章。(沒有掙扎的小說,只是一部平凡的流水帳。)從這裏似乎也可以隱約看出崔瑗的個性,他雖然以「曖曖內含光」作為勉勵自己的話語,他的個性可能更接近一位火爆的文青呢。

提到文選,不能不提的是李善的註解。如果文學作品的功用是啟發人的思想,註解把解釋寫死常常也會扼殺人的想像。我覺得李善註解文選常常恰到好處,把比較難以直接從字面上看出的典故列出,而不直接硬說意義,讓讀者可以自行玩味。因此把李善註解的座右銘抄錄於下:

文選李善注崔子玉座右銘范曄後漢書曰:崔瑗,字子玉,涿郡人也。早孤,銳志好學,盡能傳其父業。舉茂才,為汲令,遷濟北相,疾卒。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戰國策,唐雎謂信陵君曰:人之有德於我,不可忘也;吾之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劉熙孟子注曰:隱,度也。周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呂氏春秋曰:內反於心不慚,然後動也。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越絕書,范子曰:名過實者滅,聖人不使名過實。家語,孔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論語,子曰: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晏子春秋,仲尼曰:星之昭昭,不如月之曖曖。周易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老子曰:人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又曰:柔弱勝剛強。河上公曰:柔弱者久長,剛強者先亡也。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論語曰: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鄭玄曰:行行,剛強貌。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周易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老子曰:知足不辱。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郭璞三蒼曰:苟,誠也。




崔瑗的座右銘我很早以前就讀過了,然而印象並不深刻。最近重新對這個作品產生興趣,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對源自於齊太公與崔杼的中古望族「博陵崔氏」感興趣,而崔瑗正是這個家族的先祖之一;另外則是最近閱讀到白居易的續座右銘,他在序文中寫道:「崔子玉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為座右銘云。」因此引發了我的興趣。一查之下發現崔瑗也是個特別的人,所以前數日,我更新維了基百科「崔瑗」的資料。多查了一些跟崔瑗有關的訊息,覺得他的生涯也挺有趣。由於維基百科並不是一個發表個人感想的地方,所以把感想寫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