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大概是佛教早期的經典,大部分篇章短小,一共有五十卷,一千三百多篇。收錄在大正新修大藏經的第二冊,題下註明「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依照出三藏記集的紀載,求那跋陀羅並不熟悉漢語,翻譯的過程是由求那跋陀羅傳授、釋寶雲口譯、釋慧觀筆錄,且在眾人往復討論下完成的。(出三藏記集傳中卷第十四,大正藏第五十五冊。)完成後的譯本僅署名求那跋陀羅,實際上將梵文譯為漢語的寶雲反而被省略了。對照長阿含經題「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負責口譯的竺佛念也有掛名。相形之下,讓我暗暗為寶雲叫屈。不過,出三藏記集紀載寶雲為人「性好幽居,以保閑寂」,或許他也不在意這個「世間虛名」吧?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冊‧雜阿含經‧第一篇)
這是雜阿含經的第一篇,很短小,也沒有太多的神奇事蹟,僅是教導人們藉由觀點的改變,來看破苦惱。內容很平實,我卻滿喜歡這種風格,不失教導人們脫離苦海的本心。
前陣子我對雜阿含經產生興趣,查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介紹雜阿含經的網站,詳細註解了全部五十卷的經文,是台大獅子吼站的一群佛學愛好者的研習成果。原先我只是對雜阿含經感到好奇,沒想到在網路上能找到這麼詳盡的解釋,讓我跟這部經書的距離縮短了不少,很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