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齊國二三事‧齊桓公的子女

史書紀載齊桓公呂小白「好內多內寵」,其結果,他大概產生了大量的子嗣。古早紀載不便,沒有明確記載兒女數量,然而明確留下紀錄的就已經很不少,單就在小白去世後,先後有6個兒子參與爭奪君位,此外有7個兒子逃到楚國,授官上大夫。存活而有紀錄的兒子就已經有13位,小白子孫之繁盛,可想而知。以下簡單聊聊小白的子女。

一、立為國君的兒子們:

小白一世英明,死前卻沒處理好身後事,病死後諸子爭立,一度沒人為他收屍。(依照管子的記載,小白可能是病中餓死的。管子一書真偽難辨,餓死的情節是否誇大也難說。但無論如何,桓公之死難謂「善終」。)小白死後,有五個兒子先後立為國君:

1.無詭(母長衛姬):桓公小白去世後易牙擁立無詭為國君,不久宋襄公發兵護送孝公昭回國,無詭被國人殺害。
2.孝公昭(母鄭姬):桓公與管仲屬託宋襄公照顧孝公昭,宋襄公發兵護送孝公昭回國即位。孝公去世後,兒子被弟弟昭公潘殺害。
3.昭公潘(母葛嬴):殺害侄兒後即位。昭公去世後,兒子被弟弟懿公商人殺害。
4.懿公商人(母密姬):被仇人丙戎、庸職殺害。
5.惠公元(母少衛姬):桓公死後出奔衛國,懿公死後齊人迎立。

二、沒有成為國君的兒子們:

1.公子雍(母宋華子):齊孝公時,魯僖公與楚軍攻下穀地,用以安置公子雍,作為魯國的外援。
2.有七位兒子逃到楚國,楚國讓他們擔任上大夫。

三、女兒

史書上有紀錄的齊桓公女兒是晉獻公夫人齊姜:依史記記載,齊姜是齊桓公之女,秦穆公夫人穆姬、太子申生之母。搭配左傳的紀錄,齊姜可能最初嫁給晉武公(獻公的父親),武公去世後被獻公接收。

也有人懷疑史記記載的真實性,例如春秋左傳注的楊伯峻,認為「齊桓立於魯莊九年,晉武死於魯莊十七年,似不及娶齊桓女,史記說不可信。」然而我認為楊伯峻以「似不及」為由否定史記的記載,還是太武斷了些。除非能發現史料之間的矛盾、或與出土文物的矛盾,以千年之後的臆測來否定千年之前的記載,似嫌輕率。若是桓公小白把女兒當作政治聯姻工具,送給剛統一晉國的晉武公,其實年歲都並沒有矛盾之處。(若齊姜於桓公父親僖公在世時出生,則桓公小白即位時,齊姜約已成年。)從現存小白的行事紀錄來看,很難找到他對待親人的溫情,卻有很多他對親人殘忍的例子:例如決絕的殺死公子糾、哀姜。公子糾具有政敵的身分,殺死他或許還合理;但是雖然哀姜的亂倫造成魯國動亂,桓公將已出嫁的哀姜殺死,連左傳都為她叫屈:「君子以齊人殺哀姜也,為已甚矣。」桓公小白對待兄妹如是忍心,若說他也如是對帶自己的女兒,把她當作政治籌碼嫁給潛力股晉武公,似也符合他的行事風格。所以,在更清楚反證出現之前,我傾向相信史記與左傳的紀載屬實。

史書上關於齊姜的紀載很少,但是他兩個兒女則都有很生動的紀載。太子申生是個悲情而死腦筋的人,父親聽了寵妾驪姬的讒言,以為申生要謀害自己。對此,申生連辯解都不願意,他認為一旦辯解,驪姬必死無疑,驪姬死後,父親必然傷心。於是申生就自殺了。至於穆姬,則是很顧念手足之情的人,不講道義的弟弟晉惠公夷吾被秦穆公任好抓住了,穆姬為了這個不成材的弟弟,竟把自己的兒女太子罃、公子弘、女兒簡璧帶到柴薪上,以自焚要脅老公放人。所幸秦穆公最後放了晉惠公,算是喜劇收場。從史書記載給我的印象,秦穆公任好是一位豪情霸氣的領袖,讀完夫人穆姬的事蹟,這氣場似乎也足以作穆公的配偶吧。

四、其他的後裔:

1.桓氏:這個氏族出自於桓公的支庶,用其謚立族命氏,後裔有東漢桓榮等。
2.東郭氏:春秋時東郭偃為崔杼的家臣,東郭偃妹妹東郭姜(棠姜)為崔杼的後妻,生子崔明。崔杼、棠姜死後崔明出奔魯國,後裔為博陵崔氏、清河崔氏。



參考資料


史記齊太公世家
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齊師進次于陘。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捍齊,齊師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則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過陳,陳袁濤涂詐齊,令出東方,覺。秋,齊伐陳。是歲,晉殺太子申生。 ...... 四十三年。初,齊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皆無子。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無詭;少衛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桓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以為太子。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宦者豎刀以厚獻於桓公,亦有寵,桓公許之立無詭。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豎刀因內寵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詭為君。太子昭奔宋。 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戶。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斂殯。 桓公十有餘子,要其後立者五人:無詭立三月死,無謚;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諸侯兵送齊太子昭而伐齊。齊人恐,殺其君無詭。齊人將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與齊人四公子戰。五月,宋敗齊四公子師而立太子昭,是為齊孝公。宋以桓公與管仲屬之太子,故來征之。以亂故,八月乃葬齊桓公。

史記管蔡世家
桓侯卒,弟哀侯獻舞立。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陳,息侯亦娶陳。息夫人將歸,過蔡,蔡侯不敬。息侯怒,請楚文王:「來伐我,我求救於蔡,蔡必來,楚因擊之,可以有功。」楚文王從之,虜蔡哀侯以歸。哀侯留九歲,死於楚。凡立二十年卒。蔡人立其子肸,是為繆侯。繆侯以其女弟為齊桓公夫人。十八年,齊桓公與蔡女戲船中,夫人蕩舟,桓公止之,不止,公怒,歸蔡女而不絕也。蔡侯怒,嫁其弟。齊桓公怒,伐蔡;蔡潰,遂虜繆侯,南至楚邵陵。已而諸侯為蔡謝齊,齊侯歸蔡侯。二十九年,繆侯卒,子莊侯甲午立。
春秋莊公十一年
冬,王姬歸于齊。

春秋左氏傳僖公十七年
齊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武孟,少衛姬生惠公,鄭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以為大子,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於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赴,辛已,夜殯。

史記晉世家
十二年,驪姬生奚齊。獻公有意廢太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廟所在,而蒲邊秦,屈邊翟,不使諸子居之,我懼焉。」於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獻公與驪姬子奚齊居絳。晉國以此知太子不立也。太子申生,其母齊桓公女也,曰齊姜,早死。申生同母女弟為秦穆公夫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獻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賢行。及得驪姬,乃遠此三子。

春秋左氏傳莊公二十八年
晉獻公娶于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驪姬嬖,欲立其子,賂外嬖梁五,與東關嬖五,使言於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宗邑無主,則民不威,疆埸無主,則啟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國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廣莫,於晉為都,晉之啟土,不亦宜乎,晉侯說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絳,二五卒與驪姬譖群公子,而立奚齊,晉人謂之二耦。

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五年
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弔焉,見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過,史皆曰吉,……遂取之。

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七年
齊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娶東郭姜生明。東郭姜以孤入曰棠無咎,與東郭偃相崔氏。崔成有病而廢之,而立明。成請老於崔,崔子許之,偃與無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成與彊怒。......九月庚辰,崔成崔彊殺東郭偃棠無咎於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眾皆逃,求人使駕不得,使圉人駕寺人御而出,且曰崔氏有福,止余猶可,遂見慶封,慶封曰:「崔慶一也,是何敢然。請為子討之。」使盧蒲嫳帥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宮而守之,弗克,使國人助之,遂滅崔氏,殺成與彊而盡俘其家,其妻縊。嫳復命於崔子,且御而歸之,至則無歸矣,乃縊。崔明夜辟諸大墓,辛巳,崔明來奔。

史記楚世家
三十九年,魯僖公來請兵以伐齊,楚使申侯將兵伐齊,取穀,置齊桓公子雍焉。齊桓公七子皆奔楚,楚盡以為上大夫。

春秋左氏傳僖公二十六年
宋以其善於晉侯也,叛楚即晉,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緡,公以楚師伐齊,取穀,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寘桓公子雍於穀,易牙奉之,以為魯援,楚申公叔侯戍之,桓公之子七人,為七大夫於楚。

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三
崔氏,姜姓,出齊丁公嫡子季子,讓國於叔乙,食采於崔,遂為崔氏。杜預云,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夭,僖二十八年,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次於城濮。夭生杼。宣十九年,齊惠公卒,崔杼有寵於惠公,高國畏其偪也,公卒而逐之,書曰崔氏出奔衞,非其罪也。成十七年,齊侯使崔杼為大夫。襄二十三年,崔杼弒莊公。崔杼生成及彊,後妻生明,嫡庶爭立,二十七年,慶封使盧蒲嫳殺成及彊,杼及其妻縊。崔明奔魯,生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並為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