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
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
匡廬便是逃名地,司馬仍為送老官。
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
這是白居易題於廬山草堂的詩,作於作者46歲,貶謫於江州司馬時。
白居易貶謫為江州司馬,是他一生中的低潮期,不過他很擅長於自我排遣。他雖未能如進入涅槃寂靜的佛陀一般無罣礙,但仍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愉快。
比如說他在他在貶謫的第三年,在廬山上築草堂而居,並寫了「草堂記」,以記錄這段愉快的貶謫生活。他記述這間草堂的格局是「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木斬而已,不加丹,墻圬而已,不加白,墄階用石,羃窗用紙,竹簾、紵幃,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
居住於這裡的白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最後他總結道「一旦蹇剝,來佐江郡,郡守以優容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員所羈,餘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待予異日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白居易用了許多道理來說明自己為何愉快,其實也可以反過來看:正因為他自己有一顆追尋愉快的心,所以才能發現周遭有許多值得玩賞之事物。「草堂記」說「匡廬奇秀,甲天下山」,但最後白居易選擇終老的地方是洛陽。我不懷疑白居易寫作「草堂記」的真誠,他在廬山的快樂應該也是真的,但這些快樂未必完全是因為環境的美好,而更多是來自於他的心境。(作為旁證,在江州的他其實也寫過許多許多傷感的詩,如「庾樓曉望」寫道:「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這是他心情不好時寫的詩。更有名的還有「琵琶行」。)而這首題為「重題」的詩,也可以看出白居易如何追尋一顆使自己愉快的心。
這首詩從冬日早上睡醒時分開始描寫,「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醒來之後並沒有起床,而是「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睡飽了還不願意離開溫暖的被窩,卻還貪戀於自然界的美景,這幾句刻劃了一個非常「爽」的生活。(特別是現代社會,人的壓力大,要睡到自然醒其實不容易,就更能體會到自然醒以後還能賴床是多麼幸福的事了!)
接下來的幾句則能多少解釋為何白居易的生活如此幸福,因為他是這麼想的:「匡廬便是逃名地,司馬仍為送老官。」江州在當時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司馬因為沒有實際的職權,對於一個曾胸懷大志的詩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官職。但是白居易能發現江州的美,而司馬雖然沒有職權,但卻有俸祿足以養老。換個角度來想,其實目前的生活似乎還是不錯的。這樣的想法讓他可以擺脫失意,「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人對故鄉會存在依戀,似乎也就是因為那是一個曾經可以包容最弱小的自己的一個環境,因此每當想到那個環境,就有一種安心感。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一個讓人「心泰身寧」的地方。
白居易的人生智慧,乍看下其實也跟他的詩作一樣,似乎平淡無奇。不過就是在努力之後心安理得,然後能夠把得失成敗「放下」,進而去喜愛自己眼前所擁有的事事物物而已。這首詩可以具體而微的表現出白居易的這個智慧,雖然他時不時也會因為挫折而困擾,但懂得「放下」,則煩惱終會過去。當煩惱不再佔據心頭,心才有位置去容納幸福。
我覺得這首詩還有一些有趣的點值得聊聊:
「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這兩句詩,構成一幅悠閒的畫面。他的悠閒,讓我有一個很跳躍的聯想: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為陶淵明的這兩句的境界已經被學者頗析得非常深刻,(如「見南山」與「望南山」的境界高低差別可以寫成很長的分析,)因此我也難免會想,那「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的境界如何呢?仔細想想,或許這兩句完全是不同的生命型態,也許不能相類比。我覺得,如果用開玩笑的方式來說,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喻成是不願受世俗拘束的「野貓」的悠閒,則「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恰好就是「家貓」的悠閒。
──陶淵明崇尚自然,最後隱居於廬山;白居易則喜歡自然也喜歡朋友、熱愛社會,所以他最後終老於大唐東都洛陽。
「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這兩句詩在日本也很有名。平安時代的文學家清少納言在她的「枕草子」裏記述,一次的座談中,「香爐峯的雪怎麼看?」聽到這句的清少納言就將簾子掛了以來。這被認為是一個機智的表現。
「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這兩句詩,讓我想到蘇東坡的定風波詞:
定風波(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讓我想到臺大的劉少雄老師放在網路上的「東坡詞」課程。劉老師將這門課程設計成「東坡如何找尋回家的路」,最後一講就以「此心安處是吾鄉」作結語,把這句話送給同學。我覺得這是很有味道的一段課程結語。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簡易貝多芬年表
最近開始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一聽之下才發現我對貝多芬的了解並不深。雖說我個人是持「即使不知道作者的背景,真正傑出的作品一樣能感動人」這種看法,但是了解了這個人以後往往能對他的作品更加有興趣。所以簡單整理了一下貝多芬的生平年表,並把他每一首鋼琴奏鳴曲出版的時間標註上去。這樣對照來看,也可發現他在一生中大部分的時期都有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直到聽力嚴重衰退、身體狀況惡化為止。如下: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如歌的貝多芬
最近買了波里尼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輯。
我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知道的有限。不過,拜魯道夫‧塞爾金1987年的演出所賜,我特別喜歡貝多芬的最後三首奏鳴曲。除此之外,以前在「交響情人夢」這個電視劇裏,聽到的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也讓我念念不忘。(一轉眼這竟然是9年前的電視劇了!?)這次最先聽的還是這幾首,只是全集在手,難免會心情不同,稍微認真地閱讀他的曲目,才發現這幾首都各有一個樂章是cantabile (如歌的)。好奇地用cantabile當關鍵字,才發現除了第24首還有四個小節的cantabile我沒聽過以外,其他就只有這四首奏鳴曲有cantabile的樂章了。
「原來我默默喜歡的四首奏鳴曲竟有共通的特徵啊!」
這個小發現還真是有趣,值得藉這個機會,再把這幾首多聽幾次。
我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知道的有限。不過,拜魯道夫‧塞爾金1987年的演出所賜,我特別喜歡貝多芬的最後三首奏鳴曲。除此之外,以前在「交響情人夢」這個電視劇裏,聽到的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也讓我念念不忘。(一轉眼這竟然是9年前的電視劇了!?)這次最先聽的還是這幾首,只是全集在手,難免會心情不同,稍微認真地閱讀他的曲目,才發現這幾首都各有一個樂章是cantabile (如歌的)。好奇地用cantabile當關鍵字,才發現除了第24首還有四個小節的cantabile我沒聽過以外,其他就只有這四首奏鳴曲有cantabile的樂章了。
「原來我默默喜歡的四首奏鳴曲竟有共通的特徵啊!」
這個小發現還真是有趣,值得藉這個機會,再把這幾首多聽幾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