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海頓簡介

拜阿瑪迪斯四重奏所賜,最近開始聽了不少海頓的弦樂四重奏。突然想起以前讀書的時候,在寒冷的寒假寫過一篇「我所不熟悉的海頓」,說來慚愧直到現在我對海頓仍然不夠熟悉。今年冬天不冷,我反而懷念起以前冷到發抖還喝冰涼飲料的日子了

所以今天參考音樂之友社編的「名曲解說‧海頓」、聽著好聽的海頓弦樂四重奏曲集,稍稍簡介一下海頓的生平,作為紀念: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1-1809),生於奧地利羅勞(Rohrau),父親是常接宮廷工作的車匠,母親是宮廷廚師。海頓幼年寄養在海茵堡的姑丈Mathias Franck家,後來維也納史提芬大教堂徵「少年聖歌對員」,8歲的海頓中選了,於是隻身前往維也納。

海頓在聖歌隊一待十年,因為青春期嗓音改變而離開,開始獨自於維也納謀生。他當過貴族的音樂教師,也開始師從波波拉(N.A.Porpora)學習作曲,在波波拉帶領下,海頓開始出入貴族社會而漸漸知名。

第一位賞識海頓的是胡倫貝克男爵(K.J.E. von Fürnberg),海頓為男爵作曲,目前海頓流傳下來的弦樂四重奏中最早的作品,很可能就是為男爵家的音樂會而作。約1759年,男爵引介了海頓第一位雇主事莫爾金伯爵(K.J.E. Morzin),可惜伯爵與海頓的僱傭關係,因為伯爵於1760年破產而終結。

其後海頓仕於艾斯特哈基侯爵家族(Esterházy)。最初海頓擔任副樂長,當時侯爵家有十餘人的樂團(最初為13人),除每週定期演奏外,也負責在各種慶典上奏樂。海頓的職務就是負責從創作音樂開始,到正式演出為止的整個流程。海頓說:「我幾乎與世隔絕,  我身邊沒有閒人、沒有讓我煩惱的人,  所以我不得不依個人努力創作。」1766年原來的樂長去世,海頓升任為樂長。1768年侯爵家建立歌劇院,海頓為此寫作歌劇「藥劑師」。1775-1776年,樂團編制擴大為25人,並設立專屬的歌劇團,海頓任總監。在這段時間,海頓也創作了18首弦樂四重奏(Op.9, 17, 20),這些音樂流傳於維也納,在伯爵家反而不見其蹤跡。可能是因為侯爵並不喜愛技巧複雜、表現力強烈的音樂。海頓1761年與侯爵家族簽訂的合約中,明載:「未得殿下許可或承認,不得為他人作曲。」然而只要海頓能完成他分內的工作,侯爵並不會禁止他從事業餘活動。因此海頓在交響曲及器樂曲上逐漸向外發展。1780年之後,海頓已經是一名接近於半獨立的音樂家,他最大的支柱是倫敦、巴黎以及維也納的樂譜出版商,以及喜愛海頓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與弦樂四重奏的新興市民階層。他在1781年完成、並於次年由出版社Artaria出版的弦樂四重奏Op.33,是弦樂四重奏這個曲式成熟的里程碑,還影響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創作。莫札特從1782年起陸續創作了六首弦樂四重奏,於1785年題獻給海頓,交由同一家出版社以Op.10的編號出版。

1790年尼古拉斯‧艾斯特哈基侯爵(Nikolaus Esterházy)去世,繼任者安東‧艾斯特哈基侯爵(Anton Esterházy)解散宮廷樂團,海頓也因此離開。離開宮廷的海頓開始了英國之旅,他在1790年12月15日離開維也納,1791年1月1日登陸英國,1月2日抵達倫敦。這次的旅程持續一年半,1792年返回維也納,一年半之後海頓再次前往倫敦停留一年半,至1795年6月為止。在倫敦海頓致力於已確立的市民階級音樂活動,出席音樂會與出版作品。1795年海頓回到維也納。此時艾斯特哈基家的尼古拉斯二世(Nikolaus II Esterházy)已繼承侯爵爵位,再度任命海頓為樂長,海頓以居住於維也納為條件答應了。這次新職務的工作幾乎只有位虔誠的侯爵夫人寫作彌撒曲而已。回到維也納後海頓定居於市郊。鑑於倫敦的經驗,海頓開始帶頭推動維也納市民的音樂生活。自1789年起,倫敦為紀念韓德爾逝世25周年,幾乎年年舉行韓德爾音樂節,上演韓德爾的英文神劇。海頓由此得到啟示:要以市民能理解的語言創作高尚形式的神劇,才能讓市民感受到新時代的音樂。因此他寫出了創世季與四季。在倫敦,他還受到英國國歌「天祐吾王」(God Save the King)的激勵,回到維也納後的1797年1月海頓完成了「天祐吾皇法蘭茲」(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編,林勝儀、李鴛英譯《作曲家別 名曲解說珍藏版‧海頓》。臺北,美樂,2010.02

(原載於pt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