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莫札特交響曲心得5-第29號交響曲Sinfonie in A KV 201 (186a)

Sinfonie in A KV 201 (186a)

莫札特1773年至1774年創作的9首交響曲中,第29號A大調交響曲KV 201常常與g小調交響曲KV 183相提並論。KV 201於1774年4月6日完成,是這時期最圓熟的作品,將義大利式的明朗旋律與和聲運行,與當時維也納興起的室內樂風格相融合,成為一種精緻密度的交響曲。例如,第一樂章開始的動態,各聲部都已獨立的動態與主旋律交纏,並在和聲上賦予纖細的色彩。KV 201這種寫作模式,也與當時海頓的交響曲呼應。

開頭的小提琴
第29號交響曲是大調的交響曲,又沒有標題,在莫札特的作品列表裏「看起來普通普通」。大概也是因為它標題上的不顯眼,我接觸它的時間也較晚。第一次認真聽它,大約是大學時代買過一張貝姆與柏林愛樂的莫札特第25、29、31號交響曲的CD(這幾首都是貝姆莫札特交響曲全集錄音的一部分),當時自然是為了g小調的25號交響曲而購入的,第31號交響曲有個「巴黎」的標題,也比29號交響曲更顯眼,29號對當時的我來說,只是「順便」聽聽罷了。只是沒想到一試成主顧,29號交響曲的耐聽程度遠超我想像,聆聽次數遠超過莫札特其他的早期交響曲。

以下簡單介紹一下我曾聽過貝姆指揮的莫札特29號交響曲的錄音:

1968年指揮柏林愛樂(錄音室,莫札特交響曲全集的一部分。)
1980年指揮維也納愛樂(錄音室。)
1972年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薩爾斯堡音樂節現場演出15.8.1972。)
1977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日本東京現場演出。)
1980年指揮維也納愛樂(薩爾斯堡音樂節現場演出30.8.1972。這也是貝姆在薩爾斯堡最後一場演出。)

由於我已很滿意貝姆莫札特交響曲全集的29號的演出,我並沒有特別去「蒐集」這首交響曲的版本,儘管如此還可以同一指揮家累積5個版本,也挺驚人的。(印象中至少還看過貝姆客席巴黎時演出29號交響曲,大約是1975年的演出吧?)看了這些演出的年份,也讓我狐疑:在1968年錄製全集前,貝姆有指揮過這首交響曲嗎?會不會也是為了錄製全集,才首次指揮這首交響曲,結果也一試成主顧,晚年欲罷不能的頻頻搬到節目單上呢?

以前還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我特別喜愛貝姆與柏林愛樂的合演作品,喜歡那嚴整而一絲不苟的演出,讓我產生一種彷彿正襟危坐「接受音樂洗禮」的儀式感。當時偶爾會覺得,貝姆晚年與維也納愛樂演出,有時稍稍鬆懈了。年歲漸長,步入中年,「壯思飛」的逸興少了很多,現在最大的心願是親友們「平安快樂就好」。或許與心境不同有關,現在我似乎也更能欣賞貝姆晚年與維也納愛樂較圓融而溫暖的演出了。只是與維也納愛樂的29號交響曲,在CD唱片往往是與35號交響曲、以及共濟會喪樂一同收錄。29號與35號都莫札特格外愉悅的作品,卻以沉重的喪禮音樂作為一張唱片的結尾是怎樣?這個編排迄今讓我疑惑,難道是想用這張唱片象徵「樂極生悲」的哲理嗎?撇開讓我感到疑惑的曲目安排,貝姆與維也納愛樂晚年的29號交響曲聲音聽起來很舒服,別有一種耽溺沉醉的美。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
線上版莫札特總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