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莫札特交響曲心得7-第35號交響曲「哈弗納」Sinfonie in D >>Haffner-Sinfonie<< KV 385

莫札特交響曲心得7-第35號交響曲「哈弗納」Sinfonie in D >>Haffner-Sinfonie<< KV 385

Sinfonie in D >>Haffner-Sinfonie<< KV 385

莫札特第35號D大調交響曲有一個「哈弗納」的標題,是為了哈弗納家族創作的音樂。它最初是六樂章的小夜曲,後來才被改寫縮減為四樂章的交響曲。

哈弗納家族與莫札特父親雷奧波特往來密切,而莫札特一共為他們家族創作了兩首小夜曲,第一次是為了這個家族女兒的婚禮而做,作品編號是KV 250;後來則是於1782年,為了這個家族兒子封爵儀式而作,一般被稱為「第二哈弗納小夜曲」。

莫札特在1781年與大主教決裂,離開故鄉薩爾斯堡,來到維也納,1782年更在父親反對下,與康絲坦采結婚,過著相當忙碌的生活。父親請莫札特為哈弗納家族寫作小夜曲時,正值歌劇後宮誘逃的寫作期間,莫札特只能抽空為父親作曲。他於1782年7月20日寫信應允父親的要求,至7月27日寄出第1樂章,而後陸續創作兩首小步舞曲、行板與終曲,最後於8月7日寄出一首進行曲。父親很滿意莫札特這一個作品。

隔年,莫札特在維也納需要舉辦一場預約音樂會,需要一首交響曲,因此向父親索回1782年創作的小夜曲親筆譜。等父親的信件寄到,再次莫札特看到自己親筆譜的莫札特,才訝異的發現自己百忙中寫的小夜曲十分傑出,為此還在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到:「衷心感謝您將樂譜寄回來,我已經收到了。……這次新的哈弗納交響曲完全感到驚訝。這幾乎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我想此曲一定會讓人印象深刻。」為了在音樂會中演出,莫札特將原來的6樂章小夜曲的進行曲與一首小步舞曲刪去,並加寫長笛與豎笛聲部,改編為交響曲, 1783年3月23日於布爾格劇院(Burgtheater)由莫札特親自指揮出演,當時神聖羅馬皇帝約瑟夫二世也親臨會場。

莫札特移居維也納後,共寫作6首交響曲,KV 385是其中的第一首。儘管莫札特大調交響曲大多是開朗的音樂,他常常透過轉調等等技巧,營造出類似「光與影」對比的明暗效果(彷彿是經歷愉悅宴會的時候,驀然體悟生命寂寥似的)。晚期6首交響曲之中,KV 385大概是其中陰暗效果最少的一首,整個作品洋溢著非常愉快的氣氛。或許是他離開薩爾斯堡大主教的束縛、同時又與康絲坦采熱戀,因而把這份快樂投射在作品中吧。


貝姆在薩爾斯堡最後一次登台
我最常聆聽的莫札特35號交響曲是貝姆(Karl Böhm)1959年指揮柏林愛樂的演出。這首交響曲節奏強烈,精神飽滿,恰好很符合貝姆指揮的風格。在貝姆漫長演出生涯的許多階段,都可以發現這首交響曲的蹤跡,例如1933年4月29日貝姆第一次與維也納愛樂合作,上演的第一個曲目便是這首哈弗納交響曲,1980年8月30日,貝姆在薩爾斯堡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哈弗納交響曲是這場音樂會的最後一曲。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
線上版莫札特總譜
維也納愛樂 1933年4月29日演出曲目
維也納愛樂1980年8月30日演出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