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夏姬的男人們

今年過年前後的閒暇,我在ptt寫了幾篇題為「夏姬的男人們」的文字,轉貼過來這裏。


夏姬的男人們
讀春秋左氏傳,讀到「夏姬」的事蹪,我會聯想到上個世紀的電視劇台詞:「女人的價值在於男人的數量。」如果依這個標準,夏姬真的很有價值,從紀錄上男人的人數、玩很大的程度、到牽連時局的廣度,大概都是春秋時代的頭籌。列女傳對她的形容是「其狀美好無匹,內挾伎術,蓋老而復壯者」。這樣一位顯著的女性,個性應當很鮮明才是,可惜從史書中對她的描述中,卻很難描繪出她的個性。古代史書主要是記載重大政治事件,夏姬或許是許多事件的導火線,但真正檯面上的畢竟是男性政治人物居多。夏姬不是武則天,也不是呂后,她沒有執政,她只是愛愛經驗豐富而已。所幸,與她有關的男性往往個性很鮮明,從這些許多男人的事跡中,或許也能拼湊出夏姬美麗而富魅力的側影吧!
以下依春秋左氏傳、史記、列女傳等紀載,介紹一下夏姬生命中較重要的男人們。許多男人透過性愛與夏姬連結,不過敍事宜倒吃甘蔗,先從與她透過血緣相連的父親談起: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楚昭王年表

楚昭王年表

楚昭王與他的周邊故事

如果提到「楚昭王」,相信很多人第一直覺會是「他哪位?」雖然他可能名氣不大,但是他跟一些有名的歷史事件有關。最有名就是伍子胥復仇的故事:伍子胥為了報殺父之仇,帶領吳國的軍隊殺進楚國,這時倉皇出逃的楚國國君就是楚昭王。其次是孔子周遊列國,曾經受困於陳蔡之間,到了絕糧的地步,這時對孔子伸出援手的就是楚昭王。在這些故事裏,楚昭王有很重的戲份,然而都不是主角,大概他天生是配角命格吧。

雖然是配角命,史書記載的楚昭王,卻是好人好事代表,讀來舒服。以下簡單介紹楚昭王的生平、以及他做為配角的周邊故事: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早期霹靂布袋戲配樂原曲(葉小釵、蛻變妖郎、太黃君、紫錦囊)

我很喜歡早期霹靂布袋戲的配樂。然而小時候只覺得配樂好聽,不知道那些配樂的出處;事隔數十年,近來無意間發現許多角色的配樂,都可以找到他們的原曲。這些原曲範圍很廣,早期以熱門港劇的主題曲、日本演歌為大宗。以下簡單聊聊我喜歡的幾首:

1.葉小釵霹靂至尊初登場配樂
烽火飛花 - 曲:顧嘉輝、詞:黃霑、唱:鄭少秋

河山滿目烽煙起 神州漫天風雨飛
雄獅醒覺顯威風 決心拚生死
縱有熱愛熱情兒女事 忍心不記起
獻上熱血熱腸男子氣 犧牲小我見仁義
人生性命本可貴 情痴亦一世回味
為保家國肯輕拋 兩者都不記起

葉小釵初登場非常的帥氣。當時神秘的葉小釵作為照世明燈的保鑣,長劍搖擺,光芒閃爍,追殺照世明燈的「七狐仙」就紛紛倒地。七狐仙的大哥倒下後還掙扎著問:「你到底是什麼人?」葉小釵拋出的長劍插入這位大哥的胸口,噴出的血染紅了劍上刻的「劍癡」二字。這帥氣的一幕,搭配的正是鄭少秋原唱的「烽火飛花」。

「烽火飛花」是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民初抗戰電視劇。以抗日為題材的劇情或許不太適合日本友好現代臺灣社會,撇開劇情,音樂悲壯的豪情卻很動人,很適合超級高手的形象。然而在霹靂至尊後段,隨著葉小釵的過去漸漸明朗,漸漸轉型為苦情劍客,配樂也換成日本動畫「冥王計劃」了。

2.蛻變妖郎天羅影
天蠶變 - 曲:黎小田、詞:盧國沾、原唱:關正傑

獨自在山坡 高處未算高
命運在冷笑 暗示前無路
浮雲遊身邊 發出警告
我高視闊步
雖知此山頭 猛虎滿布
膽小非英雄 絕不願停步
冷眼對血路 寂寞是命途
明月映山岡 倍覺孤高
拋開愛慕 飽遭煎熬
早知代價高
絲方吐盡 繭中天蠶
必須破籠牢
一生稱英雄 永不信命數
經的起波濤 更感自傲
抹去了眼淚 背上了憤怒
讓我攀險峰 再與天比高

蛻變妖郎天羅影,主題曲用關正傑原唱的「天蠶變」旋律,不知道是否因為他的功夫是「蛻變大法」,所以採用取名帶有蛻變意味的「天蠶變」作為主題曲呢?

在霹靂金光,蛻變妖郎大概還是偏向反派角色,然而個性十分強烈而吸引人。一開頭便是他與黑白郎君的決鬥,之後蛻變妖郎與一屠勇的友情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兩人感情好的程度,大概會讓今日的觀眾大喊在一起吧!可惜的是霹靂金光後期劇情聚焦於新登場的白骨靈車,蛻變妖郎就降格為二流腳色、最後死於與黑白郎君再次的決鬥之中。

「天蠶變」音樂的節奏強烈而旋律優美。蛻變妖郎出場時,大概都是用原曲的1.4倍速播放,快節奏讓人很能感受到角色的狂妄。只有在蛻變妖郎中毒頻死、一屠勇時,配樂回復原曲速率,才讓我感受到旋律的好聽。

3.太黃君
大地恩情 - 曲:黎小田、詞:盧國沾、原唱:關正傑

河水彎又彎 冷然說憂患
別我鄉里時 眼淚一串濕衣衫
人於天地中 似螻蟻千萬
獨我苦笑離群 當日抑憤鬱心間
若有輕舟強渡 有朝必定再返
水漲水退 難免起落數番
大地倚在河畔 水聲輕說變幻
夢裡依稀滿地青翠 但我鬢上已斑斑

出場時端坐於菊花之上,看守巨書岩的太黃君,「欲知神器十八種,攪翻黃土十八層」,一口氣吹向地面,砂石飛揚,露出萬斤石書「古今十八種神器」的封面,配樂是關正傑原唱的「大地恩情」。(這首歌曲也與張學友關係密切,早年的張學友參加1984年「全港十八區業餘歌唱比賽」,以「大地恩情」拔得頭籌,開啟了他的歌手生涯。)

太黃君是反派人物,出場時似乎被設定為魔龍八奇之首,與素還真、崎路人分庭抗禮。「大地恩情」開頭的前奏弘大磅礡,整首呈現史詩般的深廣度,與太黃君初登場時分量相當。雖是反派,在「大地恩情」的助威之下,太黃君顯得帥氣不少,例如太黃君與童顏未老人對決時,雙方同時出招,被波幻迷掌擊中的未老人在「大地恩情」前奏中倒地,風沙飛揚中的太黃君:「未老人,你死得不冤枉,太黃君的波幻迷掌,在當今武林還沒有人抵擋得住!」雖然是反派,營造出來的氛卻是很帥氣。

4.紫錦囊
上海灘 - 曲:顧嘉煇、詞:黃霑、唱:葉麗儀

浪奔 浪流 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淘盡了 世間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 是愁 浪裡分不清歡笑悲憂
成功 失敗 浪裡看不出有未有
愛你恨你 問君知否 似大江一發不收
轉千彎 轉千灘 亦未平復此中爭鬥
又有喜 又有愁 就算分不清歡笑悲憂
仍願翻 百千浪 在我心中起伏夠

紫錦囊是一頁書的化身,在一頁書第一次退場後現身武林,他的出場配樂是「上海灘」的主題曲。氣勢寬廣而滄桑的「上海灘」,最初由葉麗儀演唱,其後又有包括劉德華在內多人翻唱,而廣為人知。

或許因為旋律太過熟悉,第一次看到紫錦囊登場時,「這首音樂我聽過!」竟是我對這個角色的第一印象。然而這首存在感強烈的音樂,與紫錦囊一出場就吸引全場目光的強烈存在感相呼應,十分動人。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莫札特交響曲心得4-第25號交響曲 Sinfonie in g KV 183 (173dB)

Sinfonie in g KV 183 (173dB)

1773年,莫札特父子從義大利返回薩爾斯堡,同年又往返於維也納,至1774年的兩年間,莫札特創作了9首交響曲。現存這9首交響曲手稿的裝訂本,大概是父親雷奧波特裝訂的,然而每首交響曲的作曲時間都被塗銷,所以創作時間有爭議。最初寇赫爾認定這些交響曲是依作曲先後裝訂,因此按其順序編號為第22號至第30號交響曲(KV 162 181 182 183 184 199 200 201 202)。然而據現在的研究者的意見,認為這些作品並非按此順序寫作,而是1773年於薩爾斯堡依序創作了KV 184 199 162 181四首、於維也納旅程中創作KV 182 183二首,隔年創作KV 201 202 200三首。

莫札特於1773年初一氣呵成寫作的四首交響曲被認為有濃厚的義大利色彩,而同年7月16日起停留於維也納兩個月,莫札特的交響曲風格漸漸融合奧地利的形式風格,成為自己獨特的境界。當時維也納有許多音樂家活躍,包含知遇莫札特的George Christoph Wagenseil、後來成為好友的K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後來與莫札特競爭的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以及Leopold Hofmann、Johann Baptist Vanhal等人,海頓(Joseph Haydn)雖然人不在維也納,但他的作品也常在維也納上演。大概這些音樂體驗,成為莫札特藝術上的養分。

當時維也納的音樂,開始受到文學上的狂飆運動影響。狂飆運動是文學上針對啟蒙時代的反動,以表現強烈感情為基。首此影響的音樂,也表現於各方面,如追求悲愴情緒的表現、偏愛小調、高密度主題與動機的操作、擴大發展部等等。海頓的作品在1772年就表現出這種傾向,大概也受其影響,於1773年結束維也納之旅後,莫札特創作他的第一首g小調交響曲,作品編號KV 183。莫札特共創作大約50首左右的交響曲,僅有2首是小調,且都是g小調交響曲:第25號KV 183以及第40號KV 550。也因此在莫札特年輕時期的作品中,KV 183很顯眼。音樂學者愛因斯坦(Alfred Einstein)將KV 183與KV 201並稱為「奇蹟」。

大學時期我第一次聆聽這首交響曲,當時邊聽邊查網路上的介紹,許多網頁強調這是電影「阿瑪迪斯」的配樂。數年後我觀賞「阿瑪迪斯」,電影裏用了許多莫札特的作品,然而KV 183仍然是其中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樂段,大概它激烈的感情表現與劇情張力相得益彰吧。

電影裏的KV183是馬利納(Sir Neville Marriner, 1924-2016)指揮的。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華爾特(Bruno Walter, 1876-1962)指揮棒下的演出。1956年是莫札特200歲誕辰,這年7月26日,華爾特在莫札特故鄉薩爾斯堡,與維也納愛樂舉行了一場音樂會,曲目是莫札特25號交響曲KV 183、以及安魂曲KV 626。這場音樂會有錄音流傳於世,音質雖然略顯可惜,所幸熱情不滅。晚年心臟病後的華爾特,在錄音室裏留下許多風格較為「雋永」的作品,以前唱片側標曾用「指揮詩人」來形容這位老爺爺,我覺得這個外號真容易讓人忽略了他稍早在觀眾面前那如同烈焰與乾柴相遇、雙雙忘我燃燒的熱情。(或許這裡所謂的「詩人」,專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那一類吧。貝姆晚年回憶他年輕時收到華爾特的邀約,邀請他放棄現有的格拉茲歌劇院總監的職位、去慕尼黑擔任「第四指揮」。「總監」與「第四指揮」地位懸殊,然而貝姆最後接受了這個邀約:「我覺得我有學習的需要,因為華爾特完美無瑕的演出,尤其是莫札特的作品,讓我認識莫札特,並且深深愛上了他。讓我唯一的願望,就是指揮莫札特、莫札特、莫札特!」華爾特現場的25號交響曲,讓我似乎有些體會:為何年輕時的貝姆當時如此癡迷。)

1956年,華爾特與演唱安魂曲的歌手們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
線上版莫札特總譜
Bruno Walter Mozart - Requiem CD手冊 Orfeo C430961B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莫札特交響曲心得3-第6號交響曲(Sinfonie in F KV 43)

Sinfonie in F KV 43

在莫札特F大調第6號交響曲的手稿上,莫札特父親雷奧波特紀載了「於維也納1767」。譜上原有被劃掉的「於奧洛摩次(Olmutz)」的字樣,此外還有被擦得無法辨識的作曲日期。手稿上有雷奧波特修改過的痕跡,然而都是細部修正,有別於KV 16第一號交響曲的大幅度修改。

手稿上的作曲地點被塗改過
莫札特一家在1767年9月11日離開薩爾斯堡,四天後抵達維也納。然而這時維也納正爆發天花疫情,為了躲避疫情,莫札特一家人離開維也納,10月23日抵達布爾諾(Brno),10月26日抵達奧洛摩次(Olmutz)。布爾諾、奧洛摩次都在今日捷克境內。儘管離開維也納,但是卻沒能躲過疫情,莫札特還是染上了天花,在奧洛摩次接受治療,直到12月10日痊癒。12月23日,莫札特一家人離開奧洛摩次,途經布爾諾,於次年1768年1月10日回到維也納。

KV 43的F大調交響曲,或許就在這段紛亂的旅程中陸續寫作而成,甚至最終於維也納改定,所以才會留下一個確切作曲日期被塗掉的「於維也納1767」吧?

這首作品我最喜歡的仍是第2樂章。第2樂章「行板」其實不算是這首的原創音樂,它是由莫札特的歌劇「阿波羅與雅辛托斯」(Apollo und Hyacinth KV 38)第8曲的二重唱所改寫。阿波羅與雅辛托斯原是希臘神話的故事,敘述光明神很喜愛人類男孩雅辛托斯,卻在擲鐵餅遊戲時,讓雅辛托斯意外身亡。莫札特歌劇的劇本增添了雅辛托斯的父親、姊姊等兩個角色,第8曲二重唱即是雅辛托斯的父親與姊姊,在雅辛托斯意外後的對唱。改編成的交響曲行板,可能也淡化了其中死亡的傷痛,呈現靜謐的氣氛。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聆賞音樂也需要花時間。年少時,缺乏的往往是資源----錢不夠,買不起;想要的唱片絕版,買不到。年歲漸長,加上科技進步,錢、與音樂媒介都不再是問題,手旁許多以前買了沒聽的CD,網路上的資源更是不勝枚舉,反而是沒有時間好好欣賞。特別是冷門曲目,熱門的曲子都聽不完,冷門就只能繼續冷板凳了。

貝姆的莫札特交響曲全集
大約三、四年前,一次整理自己的東西時,看到了貝姆指揮的莫札特交響曲全集。這套全集購入時的景象迄今歷歷在目:2007年,我違背了一般社會及家庭對我的期待,去嘉義讀自己執著的學科,初秋學期開始,臨行前,我在中正紀念堂小閔的店購入這套莫札特交響曲全集,作為送給自己的禮物。然而這套全集,熱門交響曲如35-41號、25號、29號,都另有單張發行,早被我聽熟了,所以這套10張CD的全集鮮少被我拿出來聆聽。事隔十年左右,看著生灰塵的10張CD套裝,覺得內疚,終於拿出來,「當背景音樂也好,」從第1號播放到第41號,終於是「聽完」了莫札特交響曲全集。只是囫圇吞棗,大多數曲目留下的印象不深,除了後期交響曲以外,印象較深刻的就是:第1號交響曲第2樂章、第6號交響曲第2樂章、舊藍巴哈交響曲第2樂章。這幾曲的第2樂章都是行板(Andante)。

前陣子DG出了貝姆的管絃樂全集套裝。出版之前我就稍微查了一下曲目,除了幾段德文訪談不確定以外,其他的所有曲目我竟然都買齊了。因此這套CD讓我覺得左右為難,要入手嗎?猶豫再三。直到幾個月前,生涯中又有些意想不到的事發生,需要找地方發洩,「哥買的不是唱片,是情懷!」用老夫聊發少年狂的中二心境,最後還是購入了。

不理性消費之後,我手邊就有完整的兩套貝姆莫札特交響曲全集了。內疚的心境又增加了。所以想說稍微查查資料,了解一下這些交響曲的背景,「再深入了解一下吧!」稍稍減輕亂花錢的罪惡感。


這次稍稍查了先前印象較深刻的幾首:第1號交響曲第2樂章、第6號交響曲第2樂章、舊藍巴哈交響曲第2樂章,赫然發現這些作品似乎都與「死生大事」有些關聯:

第1號交響曲KV 16:莫札特寫作時父親於倫敦重病、第二樂章讓人聯想到安魂曲。

舊藍巴哈交響曲KV Anh. 221 (45a):寫作於旅途中,這趟旅程莫札特與姊姊都有生病。

第6號交響曲KV 43:寫作之時可能正值莫札特感染天花的時間或稍後,第2樂章直接引用先前創作歌劇中有關生命逝去的二重唱。

查了這幾曲的創作背景,發現這個小小的關聯,覺得有趣。若稱這幾曲行板樂章為「生命的行板」之類,雖然有點像是廉價廣告台詞,卻也有趣。莫札特晚期交響曲是偉大的作品,早期交響曲大概沒有那麼高的價值,找個契機當作小品欣賞,我覺得也很有意思。整理分享如上。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
線上版莫札特總譜
維基百科「阿波羅與雅辛托斯

2022年12月20日更新

莫札特交響曲心得2-「舊藍巴哈」交響曲(Sinfonie in G. KV Anh. 221 (45a) "Alte Lambacher")

Sinfonie in G. KV Anh. 221 (45a) "Alte Lambacher"

這首G大調交響曲俗稱舊藍巴哈,作品編號KV Anh. 221 (45a)。這個作品編號值得簡介一下。

莫札特的交響曲大多以寇赫爾(Ludwig von Köchel)編纂的目錄編號(KV)作識別,例如歌劇費加洛婚禮編號是KV 492。除了寇赫爾大至按作曲年代編排的KV 1至KV 626之外,遺失作品、片段作品、他人改編作品、存疑作品及被誤認為莫札特的他人作品等,則納入附錄,編號略寫為「KV Anh.」。例如KV Anh. 221這首交響曲,當初被寇赫爾列為遺失作品。

1923年,學者費雪(Wilhelm Fischer)發表他在藍巴哈修道院(Stift Lambach)發現了兩首交響曲手抄譜,其中一首記載「沃夫岡莫札特作曲」,另一首則是「雷奧波特莫札特作曲」。此外還有他人的筆跡註明「1769年1月4日,作曲者捐贈」。費雪推論,這兩首作品是莫札特一家第二次維也納旅行後,在歸途中經過藍巴哈這個小鎮,受到修道院的招待,而捐贈樂譜作為謝禮。費雪進一步推論莫札特的交響曲可能是1767年秋天作曲。而後,學者愛因斯坦(Alfred Einstein)則認為這首交響曲是1768年初於維也納寫作,並且在編纂第三版莫札特作品目錄時,賦予「45a」的編號。

然而,學者阿伯特(Anna Amalie Abert)在1964年認為兩首作品的作曲者署名被錯置了,她認為:原題為沃夫岡莫札特所作的交響曲僅有三樂章,缺少小步舞曲,形式較古老,與莫札特旅行維也納時所作交響曲風格有異;原題為父親雷奧波特所做的交響曲有小步舞曲樂章,風格與當時莫札特其他交響曲較類似,也比雷奧波特其他交響曲傑出。阿伯特的說法一度得到多數學者認可,因而將原題為沃夫岡作品的三樂章交響曲稱為「舊藍巴哈交響曲」,原題為雷奧波特作曲、被認為是沃夫岡真作的四樂章交響曲稱為「新藍巴哈交響曲」。

新發現的手抄譜,紀載「薩爾斯堡的沃夫岡莫札特作曲,1766年,於海牙」。
不過在1980年,阿伯特的論述被推翻了,因為另一份「舊藍巴哈交響曲」的手抄譜在慕尼黑被發現,經過筆跡鑑定,這份手抄譜是經由莫札特父親、姊姊、及另一位不知名人士抄寫,且父親雷奧波特的筆跡清楚的記載「薩爾斯堡的沃夫岡莫札特作曲,1766年,於海牙」。至此,真假莫札特交響曲之爭總算落幕,舊藍巴哈交響曲是莫札特的作品。1765年莫札特前往荷蘭與比利時,停留於海牙的時間是1766年1月或3月,舊藍巴哈交響曲大約是這時寫作的。這段旅程中,莫札特與姊姊都掛了病號。

「舊藍巴哈」交響曲雖然被阿伯特認形式古老,我覺得它的第二樂章很好聽,有一種寧靜感。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
線上版莫札特總譜
維基百科「寇赫爾目錄

2022年12月20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