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指揮家卡爾貝姆(Karl Böhm)簡介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莫札特交響曲心得7-第35號交響曲「哈弗納」Sinfonie in D >>Haffner-Sinfonie<< KV 385
Sinfonie in D >>Haffner-Sinfonie<< KV 385
莫札特第35號D大調交響曲有一個「哈弗納」的標題,是為了哈弗納家族創作的音樂。它最初是六樂章的小夜曲,後來才被改寫縮減為四樂章的交響曲。
哈弗納家族與莫札特父親雷奧波特往來密切,而莫札特一共為他們家族創作了兩首小夜曲,第一次是為了這個家族女兒的婚禮而做,作品編號是KV 250;後來則是於1782年,為了這個家族兒子封爵儀式而作,一般被稱為「第二哈弗納小夜曲」。
莫札特在1781年與大主教決裂,離開故鄉薩爾斯堡,來到維也納,1782年更在父親反對下,與康絲坦采結婚,過著相當忙碌的生活。父親請莫札特為哈弗納家族寫作小夜曲時,正值歌劇後宮誘逃的寫作期間,莫札特只能抽空為父親作曲。他於1782年7月20日寫信應允父親的要求,至7月27日寄出第1樂章,而後陸續創作兩首小步舞曲、行板與終曲,最後於8月7日寄出一首進行曲。父親很滿意莫札特這一個作品。
隔年,莫札特在維也納需要舉辦一場預約音樂會,需要一首交響曲,因此向父親索回1782年創作的小夜曲親筆譜。等父親的信件寄到,再次莫札特看到自己親筆譜的莫札特,才訝異的發現自己百忙中寫的小夜曲十分傑出,為此還在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到:「衷心感謝您將樂譜寄回來,我已經收到了。……這次新的哈弗納交響曲完全感到驚訝。這幾乎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我想此曲一定會讓人印象深刻。」為了在音樂會中演出,莫札特將原來的6樂章小夜曲的進行曲與一首小步舞曲刪去,並加寫長笛與豎笛聲部,改編為交響曲, 1783年3月23日於布爾格劇院(Burgtheater)由莫札特親自指揮出演,當時神聖羅馬皇帝約瑟夫二世也親臨會場。
莫札特移居維也納後,共寫作6首交響曲,KV 385是其中的第一首。儘管莫札特大調交響曲大多是開朗的音樂,他常常透過轉調等等技巧,營造出類似「光與影」對比的明暗效果(彷彿是經歷愉悅宴會的時候,驀然體悟生命寂寥似的)。晚期6首交響曲之中,KV 385大概是其中陰暗效果最少的一首,整個作品洋溢著非常愉快的氣氛。或許是他離開薩爾斯堡大主教的束縛、同時又與康絲坦采熱戀,因而把這份快樂投射在作品中吧。
![]() |
| 貝姆在薩爾斯堡最後一次登台 |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
線上版莫札特總譜
維也納愛樂
1933年4月29日演出曲目
維也納愛樂1980年8月30日演出曲目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莫札特交響曲心得6-第33號交響曲Sinfonie in B KV 319
1779年至1780年之間,莫札特在薩爾斯堡創作了32至34號交響曲(KV 318 319 338)。最初,這三曲都是沒有小步舞曲的三樂章交響曲,學者Hermann Abert認為這是為了迎合薩爾斯堡的音樂喜好。然而大約在1782年,莫札特為第33號降B大調交響曲增添了一首小步舞曲,可能是為了在維也納上演這首作品而追加。
相較於前後兩首交響曲,33號交響曲編制較小,沒有定音鼓、小號等樂器。這首交響曲風格也比較明朗,被認為是「回歸奧地利室內樂的傳統」,有些音樂學者形容這首作品表現莫札特「在薩爾斯堡的奴隸性束縛中,快樂時光的體驗」、「美麗而喜悅的夏天之畫」、「莫札特的田園交響曲」等等。(看到這些形容詞,不禁覺得:想像力真豐富。這些形容詞雖然我未必完全同意,然而具象化的描述似乎是拉近距離的絕佳工具,因此仍引了下來以供參考。)
我第一次對這首交響曲「有感」,是拜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 1930-2004)所賜。活躍於觀眾前的小克萊巴一直「身段優美」,1989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新年音樂會,風靡不知多少人。2004年,小克萊巴去世,他只活了74個年頭,對比普遍高壽的指揮家們,顯得可惜。他去世那一年,DG發行了一張小克萊巴的DVD,是小克萊巴1996年10月21日指揮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演出的音樂會實況,曲目有貝多芬柯里奧蘭序曲、莫札特33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第4號交響曲。影片中的小克萊巴,已經有明顯的老態。然而我很喜歡這個演出,我特別喜愛他這一次的布拉姆斯第4號交響曲,我覺得這次微微顫抖的指揮棒下流瀉的音樂,比他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同曲錄音更讓我動容。至於莫札特的33號交響曲,在布拉姆斯的巍然大作前,莫札特交響曲顯得小巧可愛,像是「a piece of cake」。然而cake自有cake的價值,從影片中小克萊巴的表情,他似乎很享受這次演出。聽著溫暖而參雜機智活潑的樂句,配著小克萊巴的滿意的燦爛微笑,似乎還真是一幅「美麗而喜悅的夏天之畫」呢。
小克萊巴為人,似乎有完美主義的傾向,而愈到晚年,他願意演出的曲目愈少。在他演出生涯的最後幾年,他只有兩套音樂會的曲目,其一是「貝多芬第4號、第7號交響曲」,另一個就是「貝多芬柯里奧蘭序曲、莫札特33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第4號交響曲」。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
線上版莫札特總譜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莫札特交響曲心得5-第29號交響曲Sinfonie in A KV 201 (186a)
莫札特1773年至1774年創作的9首交響曲中,第29號A大調交響曲KV 201常常與g小調交響曲KV 183相提並論。KV 201於1774年4月6日完成,是這時期最圓熟的作品,將義大利式的明朗旋律與和聲運行,與當時維也納興起的室內樂風格相融合,成為一種精緻密度的交響曲。例如,第一樂章開始的動態,各聲部都已獨立的動態與主旋律交纏,並在和聲上賦予纖細的色彩。KV 201這種寫作模式,也與當時海頓的交響曲呼應。
第29號交響曲是大調的交響曲,又沒有標題,在莫札特的作品列表裏「看起來普通普通」。大概也是因為它標題上的不顯眼,我接觸它的時間也較晚。第一次認真聽它,大約是大學時代買過一張貝姆與柏林愛樂的莫札特第25、29、31號交響曲的CD(這幾首都是貝姆莫札特交響曲全集錄音的一部分),當時自然是為了g小調的25號交響曲而購入的,第31號交響曲有個「巴黎」的標題,也比29號交響曲更顯眼,29號對當時的我來說,只是「順便」聽聽罷了。只是沒想到一試成主顧,29號交響曲的耐聽程度遠超我想像,聆聽次數遠超過莫札特其他的早期交響曲。
以下簡單介紹一下我曾聽過貝姆指揮的莫札特29號交響曲的錄音:
1968年指揮柏林愛樂(錄音室,莫札特交響曲全集的一部分。)
1980年指揮維也納愛樂(錄音室。)
1972年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薩爾斯堡音樂節現場演出15.8.1972。)
1977年指揮維也納愛樂(日本東京現場演出。)
1980年指揮維也納愛樂(薩爾斯堡音樂節現場演出30.8.1972。這也是貝姆在薩爾斯堡最後一場演出。)
由於我已很滿意貝姆莫札特交響曲全集的29號的演出,我並沒有特別去「蒐集」這首交響曲的版本,儘管如此還可以同一指揮家累積5個版本,也挺驚人的。(印象中至少還看過貝姆客席巴黎時演出29號交響曲,大約是1975年的演出吧?)看了這些演出的年份,也讓我狐疑:在1968年錄製全集前,貝姆有指揮過這首交響曲嗎?會不會也是為了錄製全集,才首次指揮這首交響曲,結果也一試成主顧,晚年欲罷不能的頻頻搬到節目單上呢?
以前還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我特別喜愛貝姆與柏林愛樂的合演作品,喜歡那嚴整而一絲不苟的演出,讓我產生一種彷彿正襟危坐「接受音樂洗禮」的儀式感。當時偶爾會覺得,貝姆晚年與維也納愛樂演出,有時稍稍鬆懈了。年歲漸長,步入中年,「壯思飛」的逸興少了很多,現在最大的心願是親友們「平安快樂就好」。或許與心境不同有關,現在我似乎也更能欣賞貝姆晚年與維也納愛樂較圓融而溫暖的演出了。只是與維也納愛樂的29號交響曲,在CD唱片往往是與35號交響曲、以及共濟會喪樂一同收錄。29號與35號都莫札特格外愉悅的作品,卻以沉重的喪禮音樂作為一張唱片的結尾是怎樣?這個編排迄今讓我疑惑,難道是想用這張唱片象徵「樂極生悲」的哲理嗎?撇開讓我感到疑惑的曲目安排,貝姆與維也納愛樂晚年的29號交響曲聲音聽起來很舒服,別有一種耽溺沉醉的美。
參考資料:
音樂之友社「作曲家別名曲解說莫札特」
線上版莫札特總譜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理查史特勞斯歌劇「納克索斯島的阿莉雅德妮」簡介
最近我較仔細的聽了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譜曲、霍夫曼斯塔(Hugo von Hofmannsthal)作詞的納克索斯島的阿莉雅德妮(Ariadne auf Naxos),覺得它是一齣饒富趣味的歌劇。我覺得這齣歌劇CP值破表,音樂方面既有昇華的崇高、也有遊戲的花俏,戲劇方面又將莊歌劇與喜歌劇融為一體,劇中劇模式除了富有創作者自我調侃的趣味,似乎也引人深思何謂音樂藝術的本質。這齣歌劇也是理查史特勞斯本人80歲生日的慶生曲目,大概也是作曲家本人滿意的作品之一吧?我覺得值得花些筆墨介紹一下這齣歌劇。
以前,我第一次看到納克索斯島的阿莉雅德妮的曲目時,第一印象是「好奇怪」:它分為兩個部分:「序幕」與「歌劇」。序幕,敘述一個略顯缺乏藝術素養的有錢人舉辦晚宴,他臨時提出了「為了節省時間,決定將莊歌劇與喜歌劇合併上演」的無理要求,莊歌劇與喜歌劇兩個劇組只能在混亂中拼湊出一套歌劇。這結構也反映了這齣歌劇創作歷程的波折,以下簡單介紹一下這齣歌劇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的角色與劇情: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夏姬的男人們
夏姬的男人們
讀春秋左氏傳,讀到「夏姬」的事蹪,我會聯想到上個世紀的電視劇台詞:「女人的價值在於男人的數量。」如果依這個標準,夏姬真的很有價值,從紀錄上男人的人數、玩很大的程度、到牽連時局的廣度,大概都是春秋時代的頭籌。列女傳對她的形容是「其狀美好無匹,內挾伎術,蓋老而復壯者」。這樣一位顯著的女性,個性應當很鮮明才是,可惜從史書中對她的描述中,卻很難描繪出她的個性。古代史書主要是記載重大政治事件,夏姬或許是許多事件的導火線,但真正檯面上的畢竟是男性政治人物居多。夏姬不是武則天,也不是呂后,她沒有執政,她只是愛愛經驗豐富而已。所幸,與她有關的男性往往個性很鮮明,從這些許多男人的事跡中,或許也能拼湊出夏姬美麗而富魅力的側影吧!
以下依春秋左氏傳、史記、列女傳等紀載,介紹一下夏姬生命中較重要的男人們。許多男人透過性愛與夏姬連結,不過敍事宜倒吃甘蔗,先從與她透過血緣相連的父親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