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節錄:
曹操自遣徐庶去後,心中稍安,遂上馬先看沿江旱寨,次看水寨。乘大船一隻,於中央上建「帥」字旗號,兩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張。操居於上。時建安十二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操令:「置酒設樂於大船之上,吾今夕欲會諸將」。
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數百人,皆錦衣繡襖,荷戈執戟。文武眾官,各依次而坐。操見南屏山色如畫,東視柴桑之境,西觀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覷烏林,四顧空闊,心中歡喜,謂眾官曰:「吾自起義兵以來,與國家除兇去害,誓願掃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萬雄師,更賴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後,天下無事,與諸公共享富貴,以樂太平。」文武皆起謝曰:「願得早奏凱歌。我等終身皆賴丞相福蔭。」操大喜,命左右行酒。
飲至半夜,操酒酣,遙指南岸曰:「周瑜,魯肅,不識天時。今幸有投降之人,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荀攸曰:「丞相勿言,恐有泄漏。」操大笑曰:「座上諸公,與近侍左右,皆吾心腹之人也,,言之何礙?」又指夏口曰:「劉備,諸葛亮,汝不料螻蟻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顧謂諸將曰:「吾今年五十四歲矣。如得江南,竊有所喜。昔日喬公與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國色。後不料為孫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構銅雀臺於漳水之上,如得江南,當娶二喬,置之臺上,以娛暮年,吾願足矣。」言罷大笑。唐人杜牧之有詩曰:
折戟沈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曹操正笑談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操問曰:「此鴉緣何夜鳴?」左右答曰:「鴉見月明,疑是天曉,故離樹而鳴也。」操又大笑。時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忽座間一人進曰:「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操視之,乃揚州刺史,沛國相人:姓劉,名馥,字元穎。馥起自合淝,創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學校,廣屯田,興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績。當下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大概在國小的時候,在三國演義裏,我第一次讀到曹操的「短歌行」。
(三國演義裏,正面的角色是劉關張以及諸葛孔明,他們是「好人」;曹操是「好人的敵人」,自然
「不是好人」了。平心而論,三國演義對曹操雖然不見得懷有好意,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曹操的一些「醜態」,但是他的形象倒是跟現在留下的三國史料很接近,就是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所以嚴格說起來,保留這些「醜態」似乎不算是「醜化」)。而他的許多「醜態」反而讓他作為一個「人」的形象更加立體。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批評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劉備與諸葛亮都是三國演義著意刻畫的「好人」,只是寫得太理想化了,以至於不像是一個「人」;與劉備諸葛亮相較,被保留了許多「醜態」的曹操,反而才像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欲的人,反而讓人能有共鳴,倒是因禍得福了。)
在三國演義裏,「宴長江曹操賦詩」是曹操在赤壁戰敗前志得意滿的表現。演義描寫當時的曹操以為勝利垂手可得,因此大開宴會,頗有提前慶功的意思。然而,所有讀者與聽眾大概也都知道這一戰的結果如何,即使不曉得歷史,至少也知道在曹操舉行慶功宴前,孔明與周瑜早就安排好了「連環計」等待著這個大奸臣。看著不知即將走向大敗的大奸臣,洋洋得意地提前舉行慶功宴,便是這一段的趣味所在。
而這一段文章寫得也很有味道。先是描寫時間、景色、交代背景,讓這場宴會如在面前。曹操對諸將說的話,大氣的口吻,似乎也頗有模仿他的名作「讓縣自明本志令」的味道。而引用的兩首詩更是畫龍點睛:杜牧的「赤壁」以及曹操的「短歌行」。
這兩首詩都是名作。而在「宴長江曹操賦詩」這段故事脈絡裏,杜牧「赤壁」的作用很明顯,大抵就是讓讀者「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而敘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讓整個故事又更增加了幾許香豔氣息。
然而曹操「短歌行」在這段故事裏的作用倒是耐人尋味多了。「短歌行」最有味道的便是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四句,偏偏演義要藉著參與宴會的劉馥之口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最後還要讓曹操大怒,於是「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特別有意思的是,「宴長江曹操賦詩」這一段的描寫,似乎恰好是赤壁賦「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句裏該有的元素幾乎都出現了,只是在許多方面做了歪曲。
雖說演義用了許多「惡意」來描寫曹操以及他的「短歌行」,我初次讀到這段的時候,仍然是愛上了這首詩。當時我甚至看不太懂這首詩的內容,但我還是愛上了。或許好的作品就像是美麗的寶石,縱然蒙塵,晦暗中的光芒依舊動人吧!
漸漸的我也覺得這段帶著惡意描寫的「宴長江曹操賦詩」饒有趣味:赤壁之戰前夕是曹操生涯功業的頂點,「短歌行」是則曹操文學創作的頂點,演義把這兩者結合,也挺有意思,似乎象徵曹操的「飛龍在天」。然而在中國的哲學傳統裏,飛龍在天的下一個階段是「亢龍有悔」,指盛極而衰。這段故事結尾處加入了一段刺死劉馥的橋段,似乎也可以是象徵著曹操「亢龍有悔」。
俗語說「一葉知秋」,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景象:一片小小的葉子,象徵著整個即將凋零的世界。我覺得「宴長江曹操賦詩」這段,也像是秋天的一片葉,在三國演義裏,象徵著曹操已經進入了他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