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刻劃了一個華人心中的樂園,是一篇很有名氣的文章。有一次與我老爸閒聊,他還跟我提到以前讀這篇的心得,他說:陶淵明寫得真好!以前國文參考書都有白話翻譯,看到古文多半會先看白話翻譯再回頭看原文。可是到了當兵的時候,在野外走動,看到風景,腦裏竟自然浮現桃花源記原文的許多話語。這些話語翻譯成白話就沒有那種生動的感覺了。我跟他抬槓道:因為陶淵明是當時第一流的文學家,而翻譯白話的人文學造詣未必有陶淵明那麼好啊!不過心裏卻很贊同他說的:這真是一篇很生動的文章。用這麼生動的文筆刻劃一個這麼美妙的樂園,無怪千古傳誦。

桃花源記的樂園讓我想到許多其他的中國古代樂園。例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很容易聯想到「雞犬之聲相聞」,從而想到老子的許多意象,則「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不足為外人道也」不難聯想到「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整個在山谷中的桃花源,其規模似也接近「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又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一個老少和樂的快樂景象,似乎也能聯想到禮記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或許應該說,在我心裏,如果「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真能實踐的話,則就應該是一幅「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愉快和平畫面。)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而「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則讓我想到詩經的「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詩經‧碩鼠)

我覺得,這篇文章之所以能那麼打動人,深植在許多人的心坎裏,或許也由於他不動聲色地把許多哲學家們理想中的世界融為一體,寫出了許多人心裏最美麗的那一朵夢。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 晉朝文學家,是名將陶侃的曾孫,曾經出仕,後來辭官歸田。他寫作的田園詩對唐代以後的文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白居易與蘇軾都有唱和之作。

注釋

太元:晉孝武帝年號,西元376年-396年。
落英:落花。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男人與女人的服裝都像是另一個世界的裝扮。依照桃花源詩說他們「衣裳無新製」、王維桃源行也說「居人未改秦衣服」,「外人」可能不宜解釋成「(山谷)外面的人」,而宜解釋成「另外一個世界的人」。
南陽劉子驥:可能指劉驎之,或以劉驎之為原型的人物。
(「太平御覽‧清廉上」:劉麟之,字子驥,志在逸遁,居于歧陽。凡人致贈,一無所受。「太平御覽‧逸民四」:劉驎之字子驥,一字道民。好游于山澤,志在存道。常采藥至名山,深入忘返。見有一澗,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開,一囷閉。或說囷中皆仙方秘藥,驎之欲便尋索,終不能知。桓沖請為長史,固辭。居于陽岐,人士往來無不投之。驎之躬自供給,人人豐足。凡人致贈,一無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