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這首詞相當有名。
詞盛行於宋代,原來是指當時歌樓的女子們歌唱的歌詞。通常同樣的曲調會有許多人依照格律填詞。這裏「水調歌頭」便是曲調名,稱「詞牌」。演唱的是女子,所以填詞的作者(許多是文人)常會模擬女性的口吻、揣摩女性的心情以創作。
然而蘇軾的詞語當時一般的詞很不同。他的詞多半不是女子口吻,寫的內容也多是抒發自己的心情。此外蘇軾本人早年似乎較少有機會接觸音樂,(在他創作生涯中,直到中年以後才開始填詞,)因此對於詞的格律也不甚講究,致使他的詞遭受了許多批評。例如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有紀載當時的評論:「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府詞多不協。」陸游則為蘇軾辯解:「晁以道云:『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聲律耳。」後來的人多把他的詞歸類為「豪放派」。
據說蘇軾自己也承認不擅長音樂。不過歷史很弔詭(也很有趣)的是:人間無常,經過數百年,改朝換代的動亂,許多音樂都失傳了,連語言都改了。因此當時能夠演唱的詞,現在都沒辦法唱了。然而蘇軾的「水調歌頭」,在現代反而有很多人會唱,王菲就曾經唱過。經過了千年,這首真正成為了「流行音樂」了。在國語(普通話)通行的現代,對古人很重要的「音律」,對現代人大概只剩下「無感」。則,對藝術而言,甚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我很喜歡這首詞的語調。對著天空問「明月幾時有」,已經有些狂態;繼續問道「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看得出喝得真有些茫了。但他又能想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醉意並沒有讓他腦袋昏了傻了。介於罪與醒之間,大概是最美妙的狀態,適當得將人從現實間解放出來,剛好他的動作也恰符合這個狀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接下來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本是描寫失眠的苦楚而責備著月亮,可是接了上面「起舞弄清影」,這份苦楚似乎「昇華」一些。他對歷史是很了解得,他知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是「此事古難全」,是全人類的共同難題,於是,在最後,他也替全人類說出了心中最渴望的一個心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俱知名,合稱「三蘇」。在詩、文、詞、書法、繪畫上都有卓越的成就,是少見的全才。
注釋
嬋娟: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