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這首詩描寫他與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送別的情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孟浩然要去揚州,與李白在黃鶴樓道別。孟浩然走了,李白留下,他描寫目送朋友遠去的自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的這首詩非常迷人。全詩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乍看下也沒有甚麼難解的辭句,可是他不止寫得情景交融,字裏行間蘊含的情緒也是非常豐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詩把整個事件交代得很完整,人物、時間、地點與事件描述都很具體詳盡。不僅如此,他用的意象也很美。在「黃鶴樓」道別,以及前往「揚州」,乍看下只是孟浩然單純的行程而已,可是單單把這行程列出來,就已充滿了想像空間:離別的時節是美麗的春天,煙花三月;旅程的起點「黃鶴樓」與終點「揚州」本身也充滿傳說,崔顥寫過「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唐朝也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全唐詩卷872)的說法。「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似乎把他們的離別幻化成「良辰美景」之中的「賞心樂事」了。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的韻味更是悠長,無論寫景或抒情都刻畫得很生動。就景色來講,「長江天際流」構成了一個極開闊的景象,但是送行人他的目光卻是集中在「孤帆遠影」的漸漸遠去,最後消失在視野的盡頭。這兩句雖然是寫景,但同時也蘊含很深刻的感情,「孤帆遠影碧空盡」是動態的過程,從開船到船影消失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船影消失之後還注視著「長江天際流」,可以想像送行之人的不捨。我覺得這個動態的視覺營造的氣氛很成功,讓人的心彷彿乘著翅膀一般隨著想像的目光飛向遠方,感受到宇宙的遼闊、以及情誼的深厚。

(李太白集分類補註‧卷十五)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阮籍‧詠懷(灼灼西隤日)

灼灼西隤日,餘光照我衣。
迴風吹四壁,寒鳥相因依。
周周尚銜羽,蛩蛩亦念飢。
如何當路子,磬折忘所歸?
豈為夸譽名,憔悴使心悲。
寧與燕雀翔,不隨黃鵠飛。
黃鵠遊四海,中路將安歸?

這首詩大概是阮籍感嘆時局險惡的作品。

開頭寫道「灼灼西隤日,餘光照我衣。迴風吹四壁,寒鳥相因依。」營造了蕭瑟的氣氛。「周周尚銜羽,蛩蛩亦念飢。如何當路子,磬折忘所歸?」以翢翢、邛邛兩種傳說中居安思危的神獸,對比追求名利而身處險境的人們。「豈為夸譽名,憔悴使心悲。」這不是故作清高,只是看透了追逐名利帶來的險境。最後兩句「寧與燕雀翔,不隨黃鵠飛。黃鵠遊四海,中路將安歸?」這似乎是用了漢朝初年陳勝的典故: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後來舉兵反秦,自立為王,一時聲勢很浩大,成了敲響秦朝滅亡喪鐘的大人物。然而陳勝最後死於非命: 

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陳勝葬碭,謚曰隱王。

與其他的農民相比,陳勝確實是有如鴻鵠之於燕雀,但綜觀他的一生,身為「鴻鵠」值得羨慕嗎?這就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問題了,隨著人生觀的不同,答案也各異。阮籍就持否定的看法,「寧與燕雀翔,不隨黃鵠飛。黃鵠遊四海,中路將安歸?

細細咀嚼阮籍這首詩,很難不聯想到他身處於一個亂世之中,局勢詭譎多變、禍福難料。李善說阮籍「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在這首詩反映的特別明顯。然而這首詩雖然時代氣氛濃厚,我覺得仍然不能過度附會。如注文選的張銑說:「頹日,喻魏也,尚有餘德及人。迴風喻晉武,四壁喻大臣,寒鳥喻小臣也。」這個說法在我看來就似乎狹隘了。阮籍甚至沒有明確表態支持魏或晉。我覺得讀這首詩,還是不能忘李善對阮籍詠懷下的註腳:「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不須去猜測他所影射的對象,但可以玩味他所塑造的極細膩的氣氛。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阮籍‧詠懷(北里多奇舞)

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
輕薄閑遊子,俯仰乍浮沈。
捷徑從狹路,僶俛趣荒淫。
焉見王子喬,乘雲翔鄧林。
獨有延年術,可以慰我心。

阮籍這首詩,前六句「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輕薄閑遊子,俯仰乍浮沈。捷徑從狹路,僶俛趣荒淫。」描述了一段靡爛的生活。阮籍見不慣沉溺於這種生活中的人們,所以他也只能寄託於傳說中的仙人,「焉見王子喬,乘雲翔鄧林。獨有延年術,可以慰我心。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陶淵明先以情景的反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開始,吸引讀者的注意,然後設問「問君何能爾?」引出他的生活哲學「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這句似乎還一語雙關:一是因為心境超邁,所以能對人境的喧囂聽而不聞;一是因為心裏喜愛寧靜,所以選擇居住於人煙不易到達的地方。)

接下來陶淵明開始具體描寫他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勾勒出一幅相當自在的田園生活圖畫,結尾並把這自在的氣息,用哲學的口吻加以昇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用了莊子「外物篇」的意思:「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這首詩語言淺顯而意趣深遠,很能讓人產生共鳴。例如白居易就有一組「效陶潛體十六首」,其中就有「西風滿村巷,清涼八月天。但有雞犬聲,不聞車馬喧。時傾一尊酒,坐望東南山。」將桃花源記與這首飲酒詩的意境混用,來勾勒他回鄉時所見的景色。

這首詩受歡迎,然而也就有許多的爭論開始圍繞著它。例如「悠然見南山」這一句意境高遠,然而收錄此詩的文選卻記載成「悠然望南山」。「見」與「望」一字之差,也引起了軒然大波。例如蘇東坡就曾評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也有討論這首詩哪幾句最精彩的。例如蘇軾認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最有妙處」,而王安石認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四句最精彩。(見范正敏「遁齋閒覽」:「王荊公在金陵作詩,多用淵明詩中事,至有四韻詩全使淵明者。且言其詩有奇絕不可及之語,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也。然則淵明趨向不羣,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人而已。」)溫汝能「陶詩彙評」更說:「淵明詩類多高曠,此首尤為興會獨絕,境在寰中,神逰象外,遠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絕妙絕,以下便可一直寫去,有神無跡,都於此處領取,俗人反先賞其採菊數語,何也?至結二句則愈真愈遠,語有盡而意無窮,所以為佳。

至於我,初次讀此詩的時候,我喜愛「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及至後來又覺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確實非常有味道。現在我覺得這首詩還是整首一氣呵成讀下來最好。前四句寫理,次四句寫景,二者交融,了無痕跡,「欲辯已忘言」。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白居易‧重題(日高睡足猶慵起)

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
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
匡廬便是逃名地,司馬仍為送老官。
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

這是白居易題於廬山草堂的詩,作於作者46歲,貶謫於江州司馬時。

白居易貶謫為江州司馬,是他一生中的低潮期,不過他很擅長於自我排遣。他雖未能如進入涅槃寂靜的佛陀一般無罣礙,但仍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愉快。

比如說他在他在貶謫的第三年,在廬山上築草堂而居,並寫了「草堂記」,以記錄這段愉快的貶謫生活。他記述這間草堂的格局是「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木斬而已,不加丹,墻圬而已,不加白,墄階用石,羃窗用紙,竹簾、紵幃,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

居住於這裡的白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最後他總結道「一旦蹇剝,來佐江郡,郡守以優容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員所羈,餘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待予異日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白居易用了許多道理來說明自己為何愉快,其實也可以反過來看:正因為他自己有一顆追尋愉快的心,所以才能發現周遭有許多值得玩賞之事物。「草堂記」說「匡廬奇秀,甲天下山」,但最後白居易選擇終老的地方是洛陽。我不懷疑白居易寫作「草堂記」的真誠,他在廬山的快樂應該也是真的,但這些快樂未必完全是因為環境的美好,而更多是來自於他的心境。(作為旁證,在江州的他其實也寫過許多許多傷感的詩,如「庾樓曉望」寫道:「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這是他心情不好時寫的詩。更有名的還有「琵琶行」。)而這首題為「重題」的詩,也可以看出白居易如何追尋一顆使自己愉快的心。

這首詩從冬日早上睡醒時分開始描寫,「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醒來之後並沒有起床,而是「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睡飽了還不願意離開溫暖的被窩,卻還貪戀於自然界的美景,這幾句刻劃了一個非常「爽」的生活。(特別是現代社會,人的壓力大,要睡到自然醒其實不容易,就更能體會到自然醒以後還能賴床是多麼幸福的事了!)

接下來的幾句則能多少解釋為何白居易的生活如此幸福,因為他是這麼想的:「匡廬便是逃名地,司馬仍為送老官。」江州在當時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司馬因為沒有實際的職權,對於一個曾胸懷大志的詩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官職。但是白居易能發現江州的美,而司馬雖然沒有職權,但卻有俸祿足以養老。換個角度來想,其實目前的生活似乎還是不錯的。這樣的想法讓他可以擺脫失意,「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人對故鄉會存在依戀,似乎也就是因為那是一個曾經可以包容最弱小的自己的一個環境,因此每當想到那個環境,就有一種安心感。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一個讓人「心泰身寧」的地方。

白居易的人生智慧,乍看下其實也跟他的詩作一樣,似乎平淡無奇。不過就是在努力之後心安理得,然後能夠把得失成敗「放下」,進而去喜愛自己眼前所擁有的事事物物而已。這首詩可以具體而微的表現出白居易的這個智慧,雖然他時不時也會因為挫折而困擾,但懂得「放下」,則煩惱終會過去。當煩惱不再佔據心頭,心才有位置去容納幸福。


我覺得這首詩還有一些有趣的點值得聊聊:

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這兩句詩,構成一幅悠閒的畫面。他的悠閒,讓我有一個很跳躍的聯想: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為陶淵明的這兩句的境界已經被學者頗析得非常深刻,(如「見南山」與「望南山」的境界高低差別可以寫成很長的分析,)因此我也難免會想,那「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的境界如何呢?仔細想想,或許這兩句完全是不同的生命型態,也許不能相類比。我覺得,如果用開玩笑的方式來說,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喻成是不願受世俗拘束的「野貓」的悠閒,則「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峰雪撥簾看」恰好就是「家貓」的悠閒。
──陶淵明崇尚自然,最後隱居於廬山;白居易則喜歡自然也喜歡朋友、熱愛社會,所以他最後終老於大唐東都洛陽。

遺愛寺泉欹枕聽,香爐峯雪撥簾看」這兩句詩在日本也很有名。平安時代的文學家清少納言在她的「枕草子」裏記述,一次的座談中,「香爐峯的雪怎麼看?」聽到這句的清少納言就將簾子掛了以來。這被認為是一個機智的表現。

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這兩句詩,讓我想到蘇東坡的定風波詞:

定風波(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讓我想到臺大的劉少雄老師放在網路上的「東坡詞」課程。劉老師將這門課程設計成「東坡如何找尋回家的路」,最後一講就以「此心安處是吾鄉」作結語,把這句話送給同學。我覺得這是很有味道的一段課程結語。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簡易貝多芬年表

最近開始聽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一聽之下才發現我對貝多芬的了解並不深。雖說我個人是持「即使不知道作者的背景,真正傑出的作品一樣能感動人」這種看法,但是了解了這個人以後往往能對他的作品更加有興趣。所以簡單整理了一下貝多芬的生平年表,並把他每一首鋼琴奏鳴曲出版的時間標註上去。這樣對照來看,也可發現他在一生中大部分的時期都有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直到聽力嚴重衰退、身體狀況惡化為止。如下: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如歌的貝多芬

最近買了波里尼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輯

我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知道的有限。不過,拜魯道夫‧塞爾金1987年的演出所賜,我特別喜歡貝多芬的最後三首奏鳴曲。除此之外,以前在「交響情人夢」這個電視劇裏,聽到的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也讓我念念不忘。(一轉眼這竟然是9年前的電視劇了!?)這次最先聽的還是這幾首,只是全集在手,難免會心情不同,稍微認真地閱讀他的曲目,才發現這幾首都各有一個樂章是cantabile (如歌的)。好奇地用cantabile當關鍵字,才發現除了第24首還有四個小節的cantabile我沒聽過以外,其他就只有這四首奏鳴曲有cantabile的樂章了。

「原來我默默喜歡的四首奏鳴曲竟有共通的特徵啊!」

這個小發現還真是有趣,值得藉這個機會,再把這幾首多聽幾次。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阮籍‧詠懷(昔聞東陵瓜)

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
連軫距阡陌,子母相拘帶。
五色曜朝日,嘉賓四面會。
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
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

這首詩阮籍歌詠漢初東陵侯召平而抒發自己的避世情懷。

召平在秦朝時是東陵侯,秦滅亡以後,他失去此一爵位,於是在長安城東方種瓜。由於他種的瓜很甜美,被稱為東陵瓜。史記紀載,有一次漢高祖出征在外,派遣使者冊封蕭何為相國,並增加食邑。召平勸諫蕭何不要接受封賞,否則會遭到高祖的猜疑,應該反過來以家財補貼高祖的軍隊的花費。蕭何接受了召平的建議,漢高祖很高興。

阮籍在這首詩裏歌詠召平的故事,前六句「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軫距阡陌,子母相拘帶。五色曜朝日,嘉賓四面會。」描寫想像中東陵瓜生長美好的樣子,還吸引了大量的賓客前來。後四句則說理抒情。「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這用了莊子「人間世」的話語:「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最後總結「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得出這種結論,也是某種的「憂生之嗟」吧。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東大寺 - 2016‧夏‧印象

東大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物,面闊57.01公尺,進深50.48公尺,高48.74公尺。供奉盧舍那佛(或譯作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之一),佛像高14.98公尺,青銅鑄造。最初是日本聖武天皇建造,曾經兩次被燒毀,現有的建築物是江戶時代重建。佛像在火災中也大多被燒熔,除了部分的台座及腿部以外,都是後來重新鑄造的。

我們來到東大寺之前,已先在網路上查過他的基本資料。到了現場,仍然是為之震撼,大約就是中正紀念堂主體建築物的大小,令人訝異的是這竟然是木造的。

我們是在逛完春日神社的隔天來到了東大寺。這兩者對比真的挺有意思,春日神社讓我感受到人對自然界的虔誠崇拜;東大寺則是讓我感受到人類意志的強大展現。

從遠處看東大寺,他看似涼亭的外觀,可能會讓人誤解這座佛寺的大小。
一定要藉由渺小的參拜人群,才能對比出東大寺的龐大宏偉。

杜甫‧曲江二首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塚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杜甫的「曲江二首」,楊倫杜詩鏡銓將這兩首編在卷四至德至乾元年間的作品。(仇兆鼇杜詩詳註收錄於卷六。)這時杜甫官左拾遺。左拾遺官品不高,卻是皇帝身邊的近臣。杜甫這人大概是不太會做官的,擔任左拾遺僅不到二年,就被外放,不久還棄官而去。因此客觀來說,擔任左拾遺的這一小段時間,大概也是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期,在往後的一些詩文,如秋興八首,似乎可以看出杜甫對這段任職於中央的時期的念念不忘。

或許也是因為這段時間杜甫過得比較愜意,這兩首曲江,略帶一種飄逸的狂氣,挺有意思,跟那個「一飯不忘君恩」杜甫的「詩聖」形象不太一樣,反而有他的朋友李太白高歌的味道。

第一首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這首詩一開頭就很有味道,美麗的花就是春天最顯著的符號,當花朵四散飛舞,代表春天即將過去,同時又是一個極為絢麗的美景。面對這種又悲又美的景色,杜甫選擇以酒配這股愁思,「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接著杜甫進一步描寫曲江的所見所聞。「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塚臥麒麟。」當時是安史之亂後不久,所以還可以看見許多殘破的景象,例如房屋因為沒有人,而成為野鳥的居巢;又有因為受到破壞,導致裝飾古陵寢的石麒麟傾倒了。看到這些因戰亂而帶來的無常,「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還是及時行樂吧!

 第二首

這首開頭「朝回日日典春衣」,仇兆鼇杜詩詳註解釋這句是「貧也」,不過讀起來似乎不是這個意思。這兩首詩寫的是春末夏初的景色,當春天過了,應該也有換季的需求吧?「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或許可以解釋成是:因為氣候變熱了,春天還有些厚度的衣服漸漸也不需要了,那,就把這些衣服拿來換酒,每天喝得爛醉吧!考量前後文,似乎也可以作此解釋。於是他就真的喝得很超過,喝到「酒債尋常行處有」,還為自己的行為找了一個很漂亮的理由:「人生七十古來稀!」生命短暫,何不及時行樂呢?

接著杜甫開始描寫春夏之交的美景,「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面對這個美景,杜甫這個酒鬼(讀這首,這樣稱他應該不算過分吧?)大概也喝了有七分醉了,於是他醉醺醺地說:「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美好的風光啊!既然你我都是短暫即將逝去的存在,何妨我們彼此互相欣賞一番呢? 

阮籍‧詠懷(昔年十四五)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
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
乃悮羨門子,噭噭今自蚩。

這首詩寫一個早年志於儒術,而後領略人生的無常虛幻,最後轉向了出世的思想。

這首詩或許有阮籍的自傳性質,「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說的或許就是阮籍自己。晉書‧阮籍傳也記載:「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這說法可能源於此詩。

不過,「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這一句也許只是塑造一個勤勉的儒者形象,未必真的是寫自己。(阮籍也寫過「平生少年時,輕薄好絃歌」,也未必是指涉自己。)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這幾句曾讓我感到震撼,這裏阮籍用十分具體的形象,表達出面對無限時光之際自我的渺小。長遠來看,「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終歸是同歸於毀滅罷了。「乃悮羨門子」這才覺悟到古代仙人羨門子為何不積極從事救世的工作,而去做一個出世的神仙。領悟到這層道理以後,「噭噭今自蚩」,只能對過去的自己報以苦笑了。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奈良ホテル - 2016‧夏‧印象

奈良飯店(奈良ホテル)開業於1909年,本館是辰野金吾設計桃山御殿風格的二層樓的木造洋房,新館則是1984年擴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飯店位於奈良公園裏,有「關西的迎賓館」的美稱。這座飯店緊鄰興福寺。其實飯店的土地過去就是興福寺大乘院的故址,而明治維新初年有廢佛毀釋的運動,興福寺受到很大的打擊,幾乎廢寺,因而興福寺失去了這塊土地,輾轉成為奈良飯店的基地。

這次我們到奈良旅遊,就下榻於這個古老的飯店。我向來很少用臉書的「打卡」功能,這次也破例了一次。打卡時,想寫點甚麼,腦海裏浮現的卻是班固兩都賦的句子:「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

從荒池看奈良飯店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春日社 - 2016‧夏‧印象

春日神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奈良公園的大片綠地、還有大批成群的鹿,都與春日神設特殊的信仰些有關係。

在春日社石燈籠間的鹿
春日神社,現在正式的名稱是「春日大社」,供奉日本貴族藤原氏的氏神武甕槌命、經津主命、天兒屋根命、比売神,合稱春日神。

春日神社位於奈良春日山,他們信仰山是神聖的,因此禁止任意砍罰春日山的樹木,甚至將後方的山地畫為「禁足地」,禁止人們進入。因為這個看似原始的信仰,讓奈良保留了大批原始森林。

春日神社還有另一個有趣的信仰:他們四位主神之一的武甕槌命,是常陸國鹿島的神明(常陸國大約是今日茨城縣一帶),祂的座騎是白鹿。鹿既是神明的使者,故禁止捕殺,因此這一帶也就成了鹿兒們的樂園,時至今日,鹿更反過頭來成為觀光的景點之一。這些鹿除了在春日神社附近的山林裏出沒以外,更已蔓延至奈良公園的其他地方。

我們這次來參拜春日神社,不巧遇到大雨。從近鐵奈良站步行前往神社時,從綿綿細雨,愈下愈大,倒有幾分「苦行」的味道了。然而轉念一想,既然春日神社信仰自然,上天的雨水是自然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這場雨又何嘗不是一個勝景呢?想著想著,讓我不禁有些得意了起來了。(不過,雨停的時候我還是歡呼了!我畢竟是都市裏的俗人。)

我最喜歡春日神社與四周自然和諧相處的氣氛。這氣氛讓我聯想到宮崎駿電影「魔法公主」的山獸神森林。春日神社固然是人造建築物,但處處散發出珍惜與自然界和平共處的謙卑與誠意。

金閣寺 - 2016‧夏‧印象

金閣寺是鹿苑寺的俗稱,以「金閣」(舎利殿)聞名於世。這地方最早是鎌倉時代的貴族西園寺家的「北山第」,政局交替,室町幕府成立,這塊土地落入了足利將軍家,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於此建築山莊,稱北山殿。義滿去世後,此地被子孫改為佛寺,義滿戒名「鹿苑院天山道義」,便以「鹿苑寺」作為這個佛寺的名字。最著名的舎利殿,於1950年被縱火燒毀,現存的舎利殿是1955年重建的。舎利殿前水池,名「鏡湖池」。金色舎利殿倒影湖上,配上庭園配合四季變換的精心安排,便是金閣寺最迷人的一景。

我們抵達金閣寺,已是下午三點左右。當時天色陰沉,不久甚至開始飄雨,不過雨並沒有澆熄遊客的熱忱。金閣寺是禪宗臨濟宗的寺院,而美景吸引大量的遊客。我們只能在門庭若市以及綿綿細雨的氛圍裏,細細探索「禪意」來品味。(事後倒讓我想到傳說中濟公和尚的名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金閣與人群

日本關西之旅 - 2016‧夏‧印象

2016年夏季,我們到日本關西渡假。這次走訪了京都與奈良,這兩地都是日本的故都,本各自有說不盡的名勝故事,令人目不暇給。既然不可能看完,於是乾脆地,除了預計參訪春日社、東大寺以及金閣寺以外,其他的日子就不特別安排行程,任意所之。渡假不是考察,渡假就是要隨性。

於是我們就帶著這種「很不負責」的心態,來到了日本。這種隨意的心態當然是逛不了太多地方,9天的假期,我們去了金閣寺、春日社、東大寺、奈良美術館的藤城清治展、三千院、平等院、萬福寺等地,外加一天的觀光巴士的賞花之旅。對照京都奈良的豐厚文化自然資產,我們這趟行程,難免會讓人有「入寶山而空手回」的聯想。而我則想到我父親在中國風景區曾看過的一個說法:留下一些美景,作為下次的期待。

從即將降落的飛機,看窗外在海上的關西機場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阮籍‧詠懷(平生少年時)

平生少年時,輕薄好絃歌。
西遊咸陽中,趙李相經過。
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驅馬復來歸,反顧望三河。
黃金百溢盡,資用常苦多。
北臨太行道,失路將如何?

阮籍詩的主旨常常難以一眼望透。這首詩可能是阮籍在晚年的時候,回首前塵,覺得此生虛度而寫;或者是在中年的時候,擔心自己的人生「走在錯誤的方向」,擔心最後一無所成。

他先刻畫了一個年輕的形象「平生少年時,輕薄好絃歌。西遊咸陽中,趙李相經過。」很瀟灑。(或許是他自己的寫照,或許不是。)然而話鋒一轉,「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時光默默地推移,人意識到這點的時候,好景已不再。「驅馬復來歸,反顧望三河。」光陰虛度以後,最後還是望著故鄉折返,則這趟遊歷究竟算甚麼呢?(三河是河南、河東、河內三地,可泛指阮籍的故鄉。)阮籍進一步感嘆「黃金百溢盡,資用常苦多。北臨太行道,失路將如何?」這裏用了戰國策‧魏策四的故事: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裏的季梁,塑造一個寓言的人物:想要前往南方的楚國,卻面向北方準備前進,仗著自己的馬好、錢多,便以為可以無所畏懼,而不知愈走只會離目標愈遠。季梁塑造的這位仁兄還沒有出發,阮籍似乎是設想他出發以後的景象:他有黃金百溢的雄厚財力,可是他走錯了路,在怎麼走也走不到楚國,黃金百溢終究花完。這時,他孤伶伶的在太行道,怎麼辦呢?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詩經‧國風‧召南‧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這是早晚都忙於公務,感嘆勞苦、命不如人的詩。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這首詩以梅子做比喻,描寫待嫁女子的心態變化。先是自己還有很多選擇的空間,於是要求追求者須待良辰吉時迎娶;隨著選擇漸漸變少,要求也漸次降低,最後「迨其謂之」(「就等你說句話了」),幾乎像是倒貼了。

仔細品味詩意,乍讀下覺得這首寫得很有趣;若是箇中人,大概會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感慨吧。

三國演義‧宴長江曹操賦詩(節錄)

原文節錄:

曹操自遣徐庶去後,心中稍安,遂上馬先看沿江旱寨,次看水寨。乘大船一隻,於中央上建「帥」字旗號,兩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張。操居於上。時建安十二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操令:「置酒設樂於大船之上,吾今夕欲會諸將」。

天色向晚,東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長江一帶,如橫素練。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數百人,皆錦衣繡襖,荷戈執戟。文武眾官,各依次而坐。操見南屏山色如畫,東視柴桑之境,西觀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覷烏林,四顧空闊,心中歡喜,謂眾官曰:「吾自起義兵以來,與國家除兇去害,誓願掃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萬雄師,更賴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後,天下無事,與諸公共享富貴,以樂太平。」文武皆起謝曰:「願得早奏凱歌。我等終身皆賴丞相福蔭。」操大喜,命左右行酒。

飲至半夜,操酒酣,遙指南岸曰:「周瑜,魯肅,不識天時。今幸有投降之人,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荀攸曰:「丞相勿言,恐有泄漏。」操大笑曰:「座上諸公,與近侍左右,皆吾心腹之人也,,言之何礙?」又指夏口曰:「劉備,諸葛亮,汝不料螻蟻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顧謂諸將曰:「吾今年五十四歲矣。如得江南,竊有所喜。昔日喬公與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國色。後不料為孫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構銅雀臺於漳水之上,如得江南,當娶二喬,置之臺上,以娛暮年,吾願足矣。」言罷大笑。唐人杜牧之有詩曰:

折戟沈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曹操正笑談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操問曰:「此鴉緣何夜鳴?」左右答曰:「鴉見月明,疑是天曉,故離樹而鳴也。」操又大笑。時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忽座間一人進曰:「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操視之,乃揚州刺史,沛國相人:姓劉,名馥,字元穎。馥起自合淝,創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學校,廣屯田,興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績。當下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大概在國小的時候,在三國演義裏,我第一次讀到曹操的「短歌行」。

(三國演義裏,正面的角色是劉關張以及諸葛孔明,他們是「好人」;曹操是「好人的敵人」,自然 「不是好人」了。平心而論,三國演義對曹操雖然不見得懷有好意,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曹操的一些「醜態」,但是他的形象倒是跟現在留下的三國史料很接近,就是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所以嚴格說起來,保留這些「醜態」似乎不算是「醜化」)。而他的許多「醜態」反而讓他作為一個「人」的形象更加立體。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批評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劉備與諸葛亮都是三國演義著意刻畫的「好人」,只是寫得太理想化了,以至於不像是一個「人」;與劉備諸葛亮相較,被保留了許多「醜態」的曹操,反而才像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欲的人,反而讓人能有共鳴,倒是因禍得福了。)

在三國演義裏,「宴長江曹操賦詩」是曹操在赤壁戰敗前志得意滿的表現。演義描寫當時的曹操以為勝利垂手可得,因此大開宴會,頗有提前慶功的意思。然而,所有讀者與聽眾大概也都知道這一戰的結果如何,即使不曉得歷史,至少也知道在曹操舉行慶功宴前,孔明與周瑜早就安排好了「連環計」等待著這個大奸臣。看著不知即將走向大敗的大奸臣,洋洋得意地提前舉行慶功宴,便是這一段的趣味所在。

而這一段文章寫得也很有味道。先是描寫時間、景色、交代背景,讓這場宴會如在面前。曹操對諸將說的話,大氣的口吻,似乎也頗有模仿他的名作「讓縣自明本志令」的味道。而引用的兩首詩更是畫龍點睛:杜牧的「赤壁」以及曹操的「短歌行」。

這兩首詩都是名作。而在「宴長江曹操賦詩」這段故事脈絡裏,杜牧「赤壁」的作用很明顯,大抵就是讓讀者「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而敘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讓整個故事又更增加了幾許香豔氣息。

然而曹操「短歌行」在這段故事裏的作用倒是耐人尋味多了。「短歌行」最有味道的便是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四句,偏偏演義要藉著參與宴會的劉馥之口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遶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最後還要讓曹操大怒,於是「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遂罷宴。」

特別有意思的是,「宴長江曹操賦詩」這一段的描寫,似乎恰好是赤壁賦「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句裏該有的元素幾乎都出現了,只是在許多方面做了歪曲。

雖說演義用了許多「惡意」來描寫曹操以及他的「短歌行」,我初次讀到這段的時候,仍然是愛上了這首詩。當時我甚至看不太懂這首詩的內容,但我還是愛上了。或許好的作品就像是美麗的寶石,縱然蒙塵,晦暗中的光芒依舊動人吧!

漸漸的我也覺得這段帶著惡意描寫的「宴長江曹操賦詩」饒有趣味:赤壁之戰前夕是曹操生涯功業的頂點,「短歌行」是則曹操文學創作的頂點,演義把這兩者結合,也挺有意思,似乎象徵曹操的「飛龍在天」。然而在中國的哲學傳統裏,飛龍在天的下一個階段是「亢龍有悔」,指盛極而衰。這段故事結尾處加入了一段刺死劉馥的橋段,似乎也可以是象徵著曹操「亢龍有悔」。

俗語說「一葉知秋」,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景象:一片小小的葉子,象徵著整個即將凋零的世界。我覺得「宴長江曹操賦詩」這段,也像是秋天的一片葉,在三國演義裏,象徵著曹操已經進入了他的秋天。

阮籍‧詠懷(開秋兆涼氣)

開秋兆涼氣,蟋蟀鳴床帷。
感物懷殷憂,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誰?
微風吹羅袂,明月耀清暉。
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

從末尾「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這兩句看來,這首大概也是描寫阮籍「率意獨駕」的作品。詩經的邶風及衛風都有「駕言出遊,以寫我憂」的句子,希望能「藉著駕車而出遊,消除我心中的憂愁」,阮籍大概可視為這個傳統的實踐者。只是他的憂愁消除了嗎?大概也沒有。他從深夜徘徊到清晨。

詩的開頭寫阮籍的憂愁:「開秋兆涼氣,蟋蟀鳴床帷。感物懷殷憂,悄悄令心悲。」關於蟋蟀,詩經唐風有紀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大意是說「蟋蟀會隨著季節而變換棲息地,等到蟋蟀到室內的時候,也就是一年即將結束的冬天了。想到時光的匆匆流逝,使我感到憂愁。」這四句大抵就是一般「悲秋」的情懷,然而阮籍還有更深一層的悲嘆:「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誰?」這時,連個能談話的對象也沒有。

他沒有說為何無人可以傾訴。他只默默地寫下「微風吹羅袂,明月耀清暉。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他還是用了老方法,「駕言出遊」,期望「以寫我憂」。他的憂愁消除了嗎?大概沒有。他從深夜徘徊到清晨。最後,他結束了這趟散心之旅,他甚麼都沒找到就回家了。這個無言的旅程的結束,讓我想到秦觀的幾句詞:「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撚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秦觀‧畫堂春)

讀這首詩,讓我不能不聯想到詠懷詩的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衿。孤鴻號外野,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清朝的楊倫所編的「杜詩鏡銓」把這首詩編在卷三,大約是杜甫於唐玄宗天寶至唐肅宗至德年間寫作的作品。依其內容,大概是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描寫戰爭後的作品。

我很喜歡這首詩的情景交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首詩的開頭就不同凡響,塑造很大的對比,讓人震撼:「國」是文明、「山河」是自然。文明的建立是許多人共同經過長時間努力的成果,但是,在災難之後,卻這麼輕巧的就破滅了。然而山川,並不是因為人而存在,在這災難之後卻依舊存在。不僅如此,在人無力維持文明的時候,自然規律仍然隨著時間運行,顯得更加無情。在生意盎然的春天,草木依舊生長,然而城裏的人大概也已無力去修剪這些草木了,只能讓這個城更像是一座廢墟。蕭條,這就是文明在大自然前的不堪一擊。


在氣勢宏大的兩句之後,接著是兩句極為細膩的描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每次讀這兩句,我都覺得非常有味道,而且愈是沉吟玩味、就愈令人喜愛。這兩句似乎可以作兩種不同的解釋,兩個解釋都很有意思: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春天仍然是有花的。在戰爭後,人見到花,想到以往的繁華,對比今日的蕭條,難過而落淚;在蕭條有如廢墟的城裏,人煙稀少,周遭寂寥,突然飛出的鳥兒作出的聲響,也足以讓人嚇一跳。──這是寫人。

另一個似乎也通的解釋是:在春雨後,花上沾了水滴,看起來彷彿是流淚的美人,正在為這亂離的時局感到難過。鳥兒,總是警覺著,人們一旦接近,立時就飛走了,像是驚魂未定的「驚弓之鳥」似的。──這是寫物。

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才「對」呢?我覺得不妨把這兩句詩當作雙關,主詞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默默地把物與我交融得了無痕跡,這才是杜甫的功力。

在巧奪天工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後,「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卻是人情的最直接卻也最深刻的描寫。在杜詩鏡銓裏,另收錄有「得舍弟消息二首」,或許「家書抵萬金」也是實寫杜甫自身的喜悅。

悲與喜,兩者交融之後,杜甫寫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動作顯得有些滑稽,然而卻可以顯現杜甫不是做作的人,他也不避諱表達他最真的感情。杜甫不是宋朝詩人,沒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喜就喜、悲就悲。這首詩,先是大悲,之後又大喜,本身情緒就是無法調和。既無法調和,就忠實把這種讓人不知該如何反應的情緒呈現出來吧!「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就是杜甫的真情。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單用一句話來含括蘇東坡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他,我會用「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是東坡「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首詩的第二聯,描寫的是海上所見的景色以及聯想,然而卻也有很美的象徵意義。

這首詩作於蘇東坡65歲。不久前他才因為宋哲宗去世後政局暫時改變,因而遇赦,結束了謫居的海南島的處分,可以北歸。這趟旅程並不順利,在渡海前還遇到暴風雨。這首詩字面上便是描述這場風雨過後的景象與心境,同時似乎也是描述他自己從漫長的政治風暴中解脫後的心境。

這首詩的敘事井然有序,先交代時間與背景,其次刻劃眼前景色,繼而抒情,最後總結。

參橫斗轉欲三更」,三更是現在的午夜前後(23時至次日1時),「參橫斗轉」是星星的運動,這句暗示東坡仰觀天空可能有一段時間了,才能觀察到星宿的變換。為什麼他會觀察夜空如此之入神呢?「苦雨終風也解晴」,在此之前他經歷了一段暴風雨。風雨之夜,是看不見星空的,此刻東坡對星空如此入迷,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

他看到的星空是怎樣的呢?「雲散月明誰點綴」。詩題紀載了這首詩的時間是農曆6月20日,這時的月亮雖然已不是滿月,但還是挺明亮的,足以與天上的雲彩構成一幅美景。(我自己從國小四年級以後住在臺北縣這個光害嚴重的地方,所以不熟悉「月光」為何物。直到去花蓮當兵,晚上輪值夜哨,這才知道在沒有光害的地方月光是如此明亮,照射出來的影子也極為明顯。)東坡是一個敏銳的詩人,詩人都有一些容易感動的氣質,看到美麗的景色往往會想入非非,繼而他問一些癡心的問題:這樣的美景為什麼存在呢?「女為悅己者容」,化妝點綴了女子的美貌,是為了喜愛這女子的人而存在。而眼前所見如此美景,「雲散月明」,又是為了誰而存在呢?

這種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東坡也沒有打算回答的意思。他繼續往更深一層看去:「天容海色本澄清」。雲與月,是為了點綴天與海兒存在嗎?不是。天容與海色本已是澄清的。不需要額外的雲與月來多餘的襯托與裝飾,天容與海色的澄清,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美。

我想當蘇東坡體驗「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的那一刻,他應該是無限震撼的。這首詩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東坡在海上的經驗,此時上是天、下是海,當他意識到「天容海色本澄清」時,也就意識到:正是他自己,也置身於這無限的澄清之中。(這種境界大約可以借用康德所謂的「昇華、崇高」來形容吧?)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句,除了境界極大以外,讀到這句的後世人,大概也很難不聯想到蘇東坡的為人。他一生中多遭波折,可是他似乎始終保持純淨的本心。在黃州,他能寫下赤壁賦這類超脫的作品;在海南島,比黃州更遠了,而東坡寫下的作品反而更平易近人了,例如下面幾首絕句: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現宰官身。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知祀竈,隻雞斗酒定膰吾。
(以上是「縱筆三首」。)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以上是「被酒獨行徧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的前兩首。)

「牛矢」指的就是「牛屎」,在漢語的詩歌裏,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詞彙實在少見,然而「但尋牛矢覓歸路」自有其平凡中的情趣,卻是沒有體驗過田園生活的人所不易領會的。鄭騫「詩人的寂寞」一文裏,提到「但尋牛矢覓歸路」,曾有「何以東坡筆下這樣無擇」這樣的疑惑;而當鄭教授到了臺灣,經歷了一次在田間迷路,「走來走去,轉不出圈子,沿路看到不少牛矢;我立即想起牛矢歸路之語。從此對於東坡此詩,不但不覺得奇怪,反而甚為欣賞了。」這趟迷途讓鄭先生做了四首詩,其中一首寫道「少年常怪東坡老,牛矢何緣寫入詩?今日南荒迷歸路,臨風惆悵立多時。」由此可知「但尋牛矢覓歸路」是有其情趣的,只是要有這樣的經驗、還要有閒情雅致才能領略那種最平凡卻最本真的原初生命情懷。東坡到海南島,地理上是當時國家的天涯海角,年歲上也已是老邁之身,卻還能在最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以往未曾領略過的趣味、且樂在其中,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他的胸懷的可愛了。

在描述過令人讚嘆的美景之後,東坡接著寫道「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這兩句卻是描述自己的感受了。這兩句各有典故,用的也很有趣。「空餘魯叟乘桴意」用論語‧公冶長篇孔子所說的話: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蘇東坡說「空餘魯叟乘桴意」,他本來就是乘船在海上、本來就是「道不行」所以才會被貶謫到這麼遠的地方,而自比為「魯叟」,身為一個儒者似乎也不無可洋洋得意處。至於「粗識軒轅奏樂聲」,則是指暴風雨,典故出自韓非子‧十過篇裏的寓言,這篇寓言我覺得也挺有意思,抄錄如下:

奚謂好音?昔者衛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 上,稅車而放馬,設舍以宿,夜分,而聞鼓新聲者而說之,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乃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聲者,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其狀似鬼神,子為我聽而寫之。」師涓曰:「諾。」因靜坐撫琴而寫之。師涓明日報曰:「臣得之矣,而未習也,請復一宿習之。」靈公曰:「諾。」因復留宿,明日,而習之,遂去之晉。晉平公觴之於施夷之臺,酒酣,靈公起,公曰:「有新聲,願請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師涓,令坐師曠之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及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至於濮水而自投,故聞此聲者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師涓鼓究之。平公問師曠曰:「此所謂何聲也?」師曠曰:「此所謂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聞乎?」師曠曰:「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聽。」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願試聽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於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於天。平公大說,坐者皆喜。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反坐而問曰:「音莫悲於清徵乎?」師曠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聞乎?」師曠曰:「不可。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有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務聽治,而好五音不已,則窮身之事也。

韓非子所記載的故事,其實挺淒厲恐怖的。可是東坡寫「粗識軒轅奏樂聲」,卻帶有一絲幽默的語氣,一則字面上看起來好像很「風雅」,「軒轅」是黃帝,照字面上很容易聯想到君王,而君王用的音樂當然是最精緻美妙的,不讀書誰會想到「軒轅奏樂」指的是暴風雨呢?更何況照故事裏師曠的說法,「清角」確實也是最高檔的音樂,還不是隨便的人都能聽得,「主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有敗」,而東坡在「粗識軒轅奏樂聲」之後,能夠平安,還能陶醉感歎於「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之美,對比平公的狼狽,是不是代表我東坡也算是個有德之人呢!

抱持著這種心胸,回首過往的凶險,東坡寫下「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作為這首詩的結尾。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暫停征棹,聊共引離罇。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這首描寫離別的詞,是秦觀非常有名的作品。詞的上半闋看起來是從遠行之人的角度出發。開頭寫道「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把離別的場景刻畫得很生動,前兩句構成一幅色彩昏黃的油畫,無情的畫角此時響起,讓看似靜止的畫彷彿活了起來。這三句彷彿可以把聽眾直接抓到色調昏黃的離別場景,讓人置身於遠行之人的惆悵之中。這位遠行客面對送別的朋友,「暫停征棹,聊共引離罇」,舉杯道別。離別,不只是與眼前人眼前事的隔離,其實更傷神的是與過往回憶的斷裂,「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迷茫而落寞。在落寞中所看到的景色,「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延伸無盡的寬廣與淒寂。

詞的上半闋寫遠行之人離開,下半闋則是他依依不捨的回想與掛念。「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這幾句細緻的描寫了離別傷害了心愛的女子,而這段記憶既然縈繞心頭,何嘗又不是這位遠行人的心頭之痛呢?形象愈鮮明、細節愈清晰,記憶也就愈難忘。那位忘不了的女孩子現在在那裡呢?「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大概她也正在憑高望遠、正在想著我吧?

這首詞有很多地方寫得很動人。首句「山抹微雲」尤其美。之前某次去了北海道的函館,在下午,從數公里外看港口的函館山,僅一座三百多公尺的小山,山腰上纏了一道山嵐,構成了一種似近又似遠的夢幻。自從看過這個場景,才知道「山抹微雲」這四字真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這幅畫,還不是傳統的淡雅山水畫,而更像略帶印象派風格的油畫。蘇東坡就曾以這首詞開秦觀玩笑,說是:「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天連衰草」,有不少版本作「天黏衰草」。一字之差,所營造的意象似乎很不同。「黏」字或許較能展現秦觀內縮的個性,看出去整個天地似乎都為之閉塞;然而我個人比較喜歡「連」字,看出去更加遼闊,也就更加的孤單寂寞。我覺得後面既然寫道「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營造的意象應該是開闊的。(偏好「連」字的另一個理由,是我喜歡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白居易‧和友人洛中春感

莫悲金谷園中月,莫歎天津橋上春。
若學多情尋往事,人間何處不傷神?


這是白居易較早年的一首詩,大概是他應制舉前後,作者年約34歲左右時所作。這首雖然不算是很有名的詩,但我還挺喜歡的。

最近我每想到這首詩,很容易會聯想到李後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整首詞就是在悲月、歎春,追懷往事而傷神。從這兩首作品,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白居易與李後主面對感傷的不同態度。

白居易不是不會寫傷春悲秋的作品,像長恨歌就是,寫望月感懷「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寫春與秋的時光變換「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寫觸景傷往事「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都極為纏綿悱惻、細緻無比。由此可見他卻有一顆易感多情的詩人之心,與李後主是一樣的。只是這類感情滿溢的作品在白居易漫長的生涯寫作中,似乎只是個少見的特例。在許多地方,白居易的心態很像蘇東坡,常常懂得如何「換個角度」來看事情。

若學多情尋往事,人間何處不傷神?」其實呢,應該是在人間處處都傷神,才像是敏感的詩人本色。只是換個角度來看,眼界放寬,既然萬事萬物都讓人感傷,這個感傷反而因此得到一種昇華,因而淡化了其感傷本質。反而讓這個「傷神」別有一番情趣,值得品味。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阮籍‧詠懷(登高臨四野)

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
松柏翳岡岑,飛鳥鳴相過。
感慨懷辛酸,怨毒常苦多。
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
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


這首似乎也是阮籍出門「率意獨駕」時,所見所聞有所感嘆,而寫成的詩。作者先是爬上了山,遠望北方的青山,所見是遍布山上的松樹柏樹,所聞是飛鳥的鳴叫聲。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滿山遍野的松柏與飛鳥經過時的鳴叫,大概是一個很容易引發寂寥感、容易讓人「想很多」的情境吧。

阮籍在這時想到的是兩個歷史人物:李斯與蘇秦。蘇秦的故鄉在周的洛陽(三河),他認為周的地方太小,所以離開了故鄉,遊說各國,倡導合縱抗秦,最後佩六國的相印,盛極一時。最後蘇秦在齊國與其他大夫爭寵,遭忌恨而被暗殺。李斯在秦始皇時為丞相。始皇去世前欲傳位於扶蘇,趙高圖謀矯召立胡亥,李斯在趙高的威逼利誘下答應配合。而胡亥即位後,李斯為趙高所構陷,最後腰斬於咸陽,夷三族。李斯離開監獄赴刑場時,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上蔡是李斯的故鄉。最後阮及感嘆,他們悲慘的結局,某方面看來他們自己造成的,「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

由於魏晉是「名士少有全者」的時代,阮籍這首詩也許有很強烈對這個時代的感嘆吧。我覺得這首詩的主旨,或許不是為了要「諷刺」那些在此時身故的名士們,而更像是要「自戒」, 提醒自己「這個時代很危險,還是不要涉入吧!」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阮籍‧詠懷(天馬出西北)

天馬出西北,由來從東道。
春秋非有託,富貴焉常保?
清露被皋蘭,凝霜霑野草。
朝為媚少年,夕暮成醜老。
自非王子晉,誰能常美好?


這一首詩看起來也是感歎好景不常、年光易逝。分別用跑得很快的天馬、以及晨昏氣候的不同,把這種快速變化的感受形象化。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我很喜歡曹操寫的這首詩。他的形象很特別,不但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還是一個文人的領袖,是建安文學的奠基者之一。同時有這兩個身分,也是曹操獨到的魅力:他各方面的形象都很鮮明,然而讓人困惑的是這些形象為何會集於他一人之身?──任何單一的評語都難以概括形容他,──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詩。

「短歌行」大概是曹操的代表作。這首詩大概大概可以八句為一段來讀,而每段之中,前四句與後四句的情緒又隱然互相對比,前四句深沉、後四句昂揚。讀完,我覺得詩的背景應該是與曹操與他手下的群臣、文人宴會,寫作這首詩來助興:第一段先勸酒,至於二、三、四段大意相似,都是寫「跟你們在一起真愉快」之類(可能也有求賢才的意思)。內容似乎很平凡,然而拼湊在一起卻很有味道。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首先是感嘆人生的短暫,這是一見可悲的事,一切美好都猶如露水。然而曹操不會放任沉浸於悲傷之中:「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喝酒吧!

人生短促,是千古人共同的悲嘆。孔子就曾在河流上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比曹操稍早的古詩十九首,也有不少感嘆時光易逝的作品。曹操身處的時代是漢朝末年的亂世。戰亂之中,人命更是如草芥。也難怪曹操會有「譬如朝露」的感嘆,想到這裏,更顯得眼前的宴會難得,如此難得的宴會,能不盡興嗎?(這一段很容易讓我聯想到古詩十九首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是詩經鄭風的句子。原詩是一首情詩,是女子想念情人的口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這裏用了詩經的詩意,保留了那種心中掛念的感覺,但把後兩句改寫為「但為君故,沈吟至今」,淡化了女子口吻以及男女之情,昇華成更普遍的感情。(從上下文脈絡來看,這首描寫的可能是友情、以及王者求賢人之渴望。)這種懸念,在下面四句得到緩解:「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是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的首四句。毛詩序說「鹿鳴,燕羣臣佳賓也」,是描寫宴會的作品。鹿是一種很容易受到驚嚇的動物,因此,鹿能夠自在鳴叫、吃著野菜,是和平的象徵;至於「笙」則是一種聲音雍容的樂器。鹿的鳴叫以及賓客吹笙,正是一幅美好和平的景象。「青青子衿」等四句是內心的渴望騷動,而「呦呦鹿鳴」等四句則是心情平和。這兩者的對比,再加上毛詩序的意象,恰巧是「月明星稀」以下的八句求賢才的伏筆。這八句雖然不無「抄書」的嫌疑,但是抄得非常好,抄出了原作所沒有的意思。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如果獨自望月,很容易讓人感到孤寂,於是呆呆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寂寞情境,最可貴的就是友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在全詩的結尾,曹操流露出他的領袖霸氣,用象徵的手法寫把自己比喻為人才的歸宿。「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用向南飛的烏鵲鳥找不到可以棲息的樹木,比喻人才往南方去無所依靠。而誰才是人才真正的依靠呢?「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在這裏,曹操將自己比喻成周公了。這種比喻一般人大概不能亂用,但曹操不是一般人,這比喻倒是符合他的身分。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四句雖然是象徵意味濃厚,卻也可以看出曹操確實是個有才情的詩人。這幾句的寫法會讓我想到阮籍的詠懷詩,很有味道,用鍾嶸評阮籍的評語「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來當作曹操這四句的註腳,似乎也很適合。

在寫作這幾句的當時,曹操應該是真的看到了月亮(他已寫了「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月明星稀」這句則是曹操心思細膩的體現:月亮的光芒有時是很明亮的,當月亮大放光彩,其他的較暗的星星就看不到了,所以顯得星星比平時更稀少。(這也是「光害」的原理。)

然而「月明星稀」雖是自然現象,要觀察到這現象,沒有長時間專注地靜觀天空,怕是不易覺察的。在此情景之下,劃破寂靜的鵲鳥,也就格外顯著,以至於牽引了詩人的思緒:「他們要飛往哪裏呢?他們的目的地,有可供棲息的地方嗎?」這些問題都問得很癡,很天真,很能引發想像。

有的詩人會在提出有詩意的問題之後給予一些答覆,這些答覆常能反映個別詩人的性情。例如問了「明月幾時有」的蘇東坡,訴諸人類亙古的悲嘆「此事古難全」,在悲壯的宇宙浩瀚間放逐了小我的感傷,展現他曠達的襟懷。曹操問了「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他的答覆則不失為英雄氣概(或者說草莽豪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我就是你們的歸宿!」這種話只有出自豪傑之口才能不鬧笑話,若是一般人說這種話,就只是自戀的妄想而已了。(一個有幾分類似的例子是:杜甫「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若非他的詩寫的實在驚心動魄,這句大概也只能被認為是「志大才疏」的笑話了。然而杜甫的文采太好,以致這幾句只讓人感受到他的志氣崇高,而不覺得他只是在自戀。)

或許就是因為這幾句寫的情景交融,又凸顯了曹操個人的豪情,所以在蘇東坡寫赤壁賦時,特別加以引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赤壁賦是東坡對人生易逝的感嘆,大概他也不能無感於曹操曾在這個議題上所做的努力、以及曹操文字裏殘留的數百年前曾經煥發異彩的旺盛生命力的餘溫吧?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東坡這首詞的前闋,句句寫的是楊花,讀起來,句句也都像是在寫人,造成一種交錯融合的夢幻感。後半闋開頭,彷彿是前半的夢初醒一般,東坡開始從人的角度來看花了。先以人觀花,最後卻又四起了共鳴,似是一種從客觀的角度看楊花,卻從楊花映出自己情感的投射的鏡像。

這首詞一般被歸類到「詠物詞」的範疇。詞序已說明了,蘇東坡的朋友章質夫作了一首楊花詞,東坡就用相同的韻腳寫了這一首詞。

這首詞的開頭就寫得非常不凡,「似花還似非花」。這句非常有趣。楊花是柳絮的別名,雖然有「花」之名,柳絮一般是不被人們當作花朵來看待的。那,(如果我是柳絮),應該如何自處呢?──開頭的這一句,就把聽者拉到一個曖昧不明的狀態之中。而感情在曖昧的階段,是最讓人心移神馳、悸動不已,同時也是最讓人患得患失、苦惱不堪,不曉得該怎麼辦。詞是一種很特殊的文體,一般由女性歌者演唱,因而內容常常也涉及男女之情。東坡很少直接寫男女之情,但「似花還似非花」,一句卻是寫出了男女之情最精華的一段意象。因此,這是一首聽眾會很有「感覺」的詞。

而如果是讀書較多的聽眾,聽到歌者演唱「似花還似非花」,可能還會聯想到白居易的詞:「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白居易的詩文常常是很好懂得,怕人看不懂,常常還有序或者註解,可偏偏這一首他不明說,只留下一種非常夢幻的感覺。所以東坡這句寫得真有趣:通常寫文章用典故,知道典故內容以後可能就能了解文章意指為何;東坡這句看似用了「花非花」的典故,知道典故內容,反而似乎更加朦朧了。──而朦朧感似乎正是這首詩最迷人的地方。

花,是人們疼惜的對象;但柳絮不是花,就只能「也無人惜從教墜」了。以前習俗,如果有人要遠行,親朋好友常會折柳枝相贈,因此柳樹也常常讓人想到離別。蘇東坡很巧妙地用了這一個離別的意象,於是寫道「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落下的柳絮彷彿就是游子,離開了他溫暖的家;可偏偏又是落在柳樹旁的地上,停住了,是不是代表他不像是表面上那般無情地離去,其實還有著很深的牽掛、還藕斷絲連呢?

接下來蘇東坡用形象愈用愈妙,他寫道「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把柳絮比作眼睛,然而不是炯炯有神的眼睛、也不是水汪汪的眼睛,是「困酣嬌眼」,是迷濛的女孩子倦得睜不開的眼睛。女生微閉的眼睛是很美的,也是常常讓男生看得呆了的景象之一。純情的傻男生看到喜愛的女生在自己身旁瞇著眼睛睡著,可能會情不自禁呆呆的數著微閉的眼睛上美麗的睫毛吧?細看柳絮上細細的柳綿,像不像是「欲開還閉」的「困酣嬌眼」呢?只是這首詞裏,這雙快要睡著的眼睛大概不會是泛著微笑,而是秀眉微蹙的。因為柳本身代表了離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縈損柔腸」,是很難過的經歷。

睡眠是無拘束的的超現實世界。有些平時被壓抑下的渴望,在夢想世界都可能得到滿足。這位沉沉睡著的、眉頭微蹙的女子,她最渴望的是甚麼呢?睡夢中,她念茲在茲的是她的情郎,於是「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然而好夢總是多波折,「又還被、鶯呼起」。這裏蘇東坡很可能用了金昌緒的春怨的意象:「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的非常妙。像是睡眼迷濛的柳絮,離開了枝頭,被風一吹,像是雪片般飛舞,這也是很迷幻的景象,跟「夢境」的意象也是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最後的「鶯呼起」,剛好作為上闋夢幻的結尾。不止是女孩子夢醒,同時也是上闋的夢幻氣氛的結束。夢,醒了。

醒來以後的第一句話說道:「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語調一轉,這已經是第一人稱的陳述了。上闋把柳絮寫的如夢似幻,下闋一開頭卻似是先前的全盤否定,「不恨此花飛盡」,我根本不在乎,在乎的是西園的花兒凋謝不可挽回。然而真的不在乎、真的對柳絮不屑一顧嗎?「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如果不是心裏掛念著柳絮,怎麼會在夜雨後的清晨就迫不及待去找尋柳絮的蹤跡呢、又怎麼會看到「一池萍碎」呢?(這種口是心非的微妙情緒,也是男女之情中常有的。)柳絮雖然不是花,畢竟也是春天開放的。柳絮落盡,也正是時節飛逝的形象化,春天就像柳絮一樣,「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就此去了,令人傷心,讓人不捨。就再看這些落在水中的,宛如浮萍的柳絮一眼吧!結果,「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最後一句非常有意思,大概最細緻的心靈才能這麼生動的感受萬物,大概也只有最好的詩人能把這種細緻寫成文章。可以想像,東坡寫這句的時候,也許眼睛裏也是含著淚光的。在整首詞的最後,詩人與楊花再次神會交融,但這次不是夢幻,似乎昇華到了精神上的更高一層的互相理解。

(有時,這句會讓我想到席慕蓉寫的「一棵開花的樹」最後的幾句:「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晏殊‧浣溪紗(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詞寫出晏殊對於年光流逝的細膩感受。這首詞上半闕「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帶出這個詩詞裏常探討的問題,而下半闕則是一個很妙的回應:

晏殊先寫道「無可奈何花落去」:落花,承緒了上半闕,是時光不斷變動、匆匆不可留的無可奈何的象徵;接著筆鋒一轉,「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些鳥兒年復一年的歸來,這,像不像是一個變動中恆久不變的規律呢?變與不變,是哲學裡永恆的話題,在文學作品不時也有很精采的論述,例如蘇東坡的赤壁賦「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正是一例。然而晏殊並沒有在此多作理性的思辨,在鋪寫了變(無可奈何花落去)與不變(似曾相識燕歸來)之後,「小園香徑獨徘徊」,留下一個很有滋味、彷彿能繞樑三日的結尾。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阮籍‧詠懷(獨坐空堂上)

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
出門臨永路,不見行車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曠野。
孤鳥西北飛,離獸東南下。
日暮思親友,晤言用自寫。


我覺得這首的感覺跟第一首「夜中不能寐」很像,都是一個寂寥無人可訴說的心情。鄭騫教授有一篇「詩人的寂寞」的文章,舉這首詩當例子,我覺得鄭先生說的很有道理:

......晉書本傳說他: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迹所窮,輒慟哭而返。嘗登臨廣武觀楚漢戰處,歎曰,時無英雄,使豎仔成名。這段記載正好與此詩參看。舉目不見親朋,出門唯有曠野,只好迴駕痛哭,臨風長歎了。......他想做一番事業又怕事,想避世而又因為家世門第的關係逃避不開。政局的險惡,社會的混亂,使這位脾氣大膽量小的先生汲汲皇皇,不可終日,好像一天也活不下去;而他還偏要活下去。既傷世難之紛紛,復悲人生之短促,於是彆悶得他行事則奇特顛狂,作詩則悲涼掩抑。他的詠懷詩明說寂寞的雖不多,卻是全部八十二首都籠罩著一層極度寂寞近於苦悶的空氣。從這一點去看阮籍的詩,總比舊日一般注阮說阮的人能得到比較正確深刻的觀念。阮籍作詩固然是以當時的政治社會情形為出發點,但他的詩乃是從這一點出發以後,再加上性情抱負,學問思想,鎔冶擴充的東西。所表現的是他個人的人生觀與人類共同具有的苦悶感。任何詩人做詩的過程也是如此,不能總粘在一件事情上那樣簡單狹隘。一般注家,把阮籍詩幾乎每一首都牽扯到當時的政治上去,好像阮籍一生只知道魏晉之間,只認的姓曹的同姓司馬的,真成了「蝨處褌中」了。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朱子語類論詩(摘錄)

最近讀詩經時,讀到朱子語類(卷80)裏面記載的許多朱熹的意見,覺得很有意思,故摘錄作參考。

論詩序:

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亦自有感物道情,吟詠情性,幾時盡是譏刺他人?只緣序者立例,篇篇要作美刺說,將詩人意思盡穿鑿壞了!

問:「詩傳盡撤去小序,何也?」曰:「小序如碩人定之方中等,見於左傳者,自可無疑。若其他刺詩無所據,多是世儒將他諡號不美者,挨就立名爾。今只考一篇見是如此,故其他皆不敢信。且如蘇公刺暴公,固是姓暴者多;萬一不見得是暴公,則『惟暴之云』者,只作一箇狂暴底人說,亦可。又如將仲子,如何便見得是祭仲?某由此見得小序大故是後世陋儒所作。但既是千百年已往之詩,今只見得大意便了,又何必要指實得其人姓名?於看詩有何益也!

器之問詩協韻之義。曰:「只要音韻相協,好吟哦諷誦,易見道理,亦無甚要緊。今且要將七分工夫理會義理,三二分工夫理會這般去處。若只管留心此處,而於詩之義卻見不得,亦何益也!」


論讀詩:

讀詩,且只將做今人做底詩看。或每日令人誦讀,卻從旁聽之。其話有未通者,略檢注解看,卻時時誦其本文,便見其語脈所在

問:「以詩觀之,雖千百載之遠,人之情偽只此而已,更無兩般。」曰:「以某看來,須是別換過天地,方別換一樣人情。釋氏之說固不足據,然其書說盡百千萬劫,其事情亦只如此而已,況天地無終窮,人情安得有異!」

讀詩便長人一格。如今人讀詩,何緣會長一格?詩之興,最不緊要。然興起人意處,正在興。會得詩人之興,便有一格長。


論解詩:

詩,如今恁地注解了,自是分曉,易理會。但須是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若是草草看過一部詩,只兩三日可了。但不得滋味,也記不得,全不濟事。古人說「詩可以興」,須是讀了有興起處,方是讀詩。若不能興起,便不是讀詩。

讀詩之法,只是熟讀涵味,自然和氣從胸中流出,其妙處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務自立說,只恁平讀著,意思自足。

大凡讀書,先曉得文義了,只是常常熟讀。如看詩,不須得著意去裏面訓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

文蔚泛看諸家詩說。先生曰:「某有集傳。」後只看集傳,先生又曰:「曾參看諸家否?」曰:「不曾。」曰:「卻不可。」

問:「今人自做一詩,其所寓之意,亦只自曉得,前輩詩如何可盡解?」曰:「何況三百篇,後人不肯道不會,須要字字句句解得麼!」


「淫詩」:

向來看詩中鄭詩邶鄘衛詩,便是鄭衛之音,其詩大段邪淫。伯恭直以謂詩皆賢人所作,皆可歌之宗廟,用之賓客,此甚不然!如國風中亦多有邪淫者。

看詩,且看他大意。如衛諸詩,其中有說時事者,固當細考。如鄭之淫亂底詩,若苦搜求他,有甚意思?一日看五六篇可也。

李茂欽問:「先生曾與東萊辨論淫奔之詩。東萊謂詩人所作,先生謂淫奔者之言,至今未曉其說。」曰:「若是詩人所作譏刺淫奔,則婺州人如有淫奔,東萊何不作一詩刺之?」茂欽又引他事問難。先生曰:「未須別說,只為我答此一句來。」茂欽辭窮。先生曰:「若人家有隱僻事,便作詩訐其短譏刺,此乃今之輕薄子,好作謔詞嘲鄉里之類,為一鄉所疾害者。詩人溫醇,必不如此。如詩中所言有善有惡,聖人兩存之,善可勸,惡可戒。」



朱熹這個人曾說過一些讓人不太認同的話,像是「故臣伏願陛下深詔中外司政典獄之官,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長幼親疏之分,而後聽其曲直之辭。凡以下犯上,以卑淩尊者,雖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4‧戊申延和奏劄)。「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爲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6‧與陳師中書)。從這些話,感覺他是個不近人情的人。

然而讀到朱熹整理過的許多古代典籍,例如「詩經集傳」,對比「毛詩注疏」裏龐雜的附會,朱熹著作的清晰明瞭、直指作品本身,讓許多詩真正描寫的感情重新被發掘,就顯得極為可貴了。

只是讀到朱熹關於「淫詩」的討論,就覺得那個不近人情的老學究又回來了。朱熹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發現很多詩歌的本質是「情歌」,然而他卻將許多詩歌貼上「淫」的標籤,令人感覺很不舒服。或許從朱熹的哲學觀點來看,可以理解主張「存天理去人欲」的他為什麼不喜歡這類的詩。然而他甚至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也認為「此亦淫奔之詩」,在我看來實在是有些太過份了,有些難以認同。

撇開關於「淫詩」的論述, 朱熹對於詩經的許多論點,我倒是很贊成。特別是他對「詩序」的批評,讓我看得很痛快,很能感受到朱熹的魄力,也讓我感受到他能享大名確非無由。我覺得他得很多意見,不只適用於詩序,也常可以用在其他得文學批評上。例如近來我在讀阮籍的詠懷詩,因為詩義晦澀,常常需要藉助於註解,偏偏許多註解(如注文選的五臣、或寫作詩比興箋的陳沆)讀起來就像是毛詩序一般,似乎想要將阮籍詠懷詩「篇篇要作美刺說」來解讀,讓人看得不勝厭煩。這時看到朱熹的批評「但既是千百年已往之詩,今只見得大意便了,又何必要指實得其人姓名?於看詩有何益也?」豈止是一句暢快可以形容的!所以將這些論詩文字摘錄於此,以作參考。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阮籍‧詠懷(昔日繁華子)

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
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
流盻發姿媚,言笑吐芬芳。
攜手等歡愛,宿昔同衣裳。
願為雙飛鳥,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乍看下,這首詩似乎僅是鋪排「安陵與龍陽」兩位公子的美好,他們兩位在姿態、容貌、言談以及人際關係上,都臻於完美,──這首似乎與其他許多的詠懷詩不同,沒有明寫道「憂思」,也沒有明顯的不好的意象。

然而「安陵與龍陽」這一句所用的典故,卻像是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安陵是楚共王的寵臣安陵纏,他的事蹟紀載在「說苑‧權謀」:

安陵纏以顏色美壯,得幸於楚共王。江乙往見安陵纏,曰:「子之先人豈有矢石之功於王乎?」曰:「無有。」江乙曰:「子之身豈亦有乎?」曰:「無有。」江乙曰:「子之貴何以至於此乎?」曰:「僕不知所以。」江乙曰:「吾聞之,以財事人者,財盡而交疏;以色事人者,華落而愛衰。今子之華,有時而落,子何以長幸無解於王乎?」安陵纏曰:「臣年少愚陋,願委智於先生。」江乙曰:「獨從為殉可耳。」安陵纏曰:「敬聞命矣!」江乙去。居朞年,逢安陵纏,謂曰:「前日所諭子者,通於王乎?」曰:「未可也。」居朞年。江乙復見安陵纏曰:「子豈諭王乎?」安陵纏曰:「臣未得王之間也。」江乙曰:「子出與王同車,入與王同坐。居三年,言未得王之間,子以吾之說未可耳。」不悅而去。其年,共王獵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雲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從南方來,正觸王左驂,王舉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發,兕死車下。王大喜,拊手而笑,顧謂安陵纏曰:「吾萬歲之後,子將誰與斯樂乎?」安陵纏乃逡巡而卻,泣下沾衿,抱王曰:「萬歲之後,臣將從為殉,安知樂此者誰?」於是共王乃封安陵纏於車下三百戶。故曰江乙善謀,安陵纏知時

龍陽是魏王的寵臣,事蹟見於「戰國策‧魏策」:

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涕出?」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魚也。今以臣凶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於是布令於四境之內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原來這兩位都是美男子,而以他們的美貌而受到國君的寵愛。然而他們倆位也都知道美貌的不可依恃。「說苑」所記載的「以財事人者,財盡而交疏,以色事人者,華落而愛衰」,是發聾振聵的警語,也是安陵與龍陽兩人最不堪的悲哀。雖然故事裏,聰明的兩人都各自演了一場好戲,似乎是大大讓他們在君王心目中加分了;但這場戲應該是很心酸的。

令我好奇的是:在詩裏鋪寫了安陵與龍陽兩位的故事,可是阮籍怎麼看待這兩位呢?是欣賞、是可憐、還是鄙夷?我猜測,或許阮籍三種情緒都有。阮籍不是一個「以色事人」的人,可是他一生中,都像是走鋼索,保持著與各個統治者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因此他應當是能夠對安陵與龍陽兩位的千方百計爭寵有三分共感。(爭寵是要拿捏與君主的微妙進退分寸,如欲擒故縱等等,似乎也像是走鋼索,戰戰兢兢。)至於可憐、鄙夷,我相信阮籍可能也有這樣的情緒,因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堪而可鄙可憐。同時我覺得阮籍可能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雖然他看起來是個很猖狂的人,可是他終身謹慎,從來都不批評人物。以今天的術語來講,他是自己用枷鎖禁錮了自己的言論自由。他的智慧讓他知道這樣做可以保全自己,但我相信他的智慧也會讓他看到自己的不堪!──他是個聰明人,而他的煩惱就是因為他太聰明了,他一眼就可以看到別人最不堪的一面,也看的到自己的最不堪的一面。俗話說「不知道就沒在怕了」,偏偏感知纖細的阮籍知道的似乎太多了,所以他只能終生以酒精麻痺自己,似乎只有沉醉,才能讓他沉睡,從而得到片刻的解脫。

上面是我的看法,不過傳統的看法似乎不是這樣的。傳統看法可能可以從註解文選的呂延濟見得一斑:「誓約如丹青分明,雖千載不相忘也。言安陵龍陽以色事楚魏之主,尚猶盡心如此,而晉文王蒙厚恩于魏,不能竭其股肱而將行篡奪,籍恨之甚,故以刺也。」大致上總是可以找到跟司馬家有關的歷史來比附。而每次看到這樣的解釋我都不免懷疑其真確性。

阮籍‧詠懷(嘉樹下成蹊)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
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
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
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
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

這首詩我覺得寫的意思很晦澀不易懂,以下也只是我的猜測。阮籍先寫道「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用了史記讚美李廣的話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有美德而吸引他人聚集)。史記的用語是比喻,單純只有讚美的意思,然而阮籍借題發揮,把這個比喻的形象繼續延伸地寫了下去:桃與李雖是美好的樹木,然而也一定受大自然的支配,當「秋風吹飛藿」的時候,在美好的樹木也要「零落從此始」,最後一切美好凋零,化為蕭瑟。這種美好的消逝是普遍性的,一切都「繁華有憔悴」,都可能衰敗,而「堂上生荊杞」。面對這種繁華衰退的悲戚景色,阮籍不忍再看,於是「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西山,可能是指伯夷叔齊隱居的西山,在洛陽之東。由於魏的國都也在洛陽,阮籍也許是到了西山山腳,聯想到兩位義士的事蹟,而愈感淒涼吧?(阮籍再另一首詠懷詩「步出上東門」也有描寫這座山的景色。)他最後寫道「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這時景物與作者的感情融合,如果是人,在面對自我即將毀滅的時候,自身難保,遑論是心愛的家人了;而一切生機都消失之後,所剩下的,只有十二月寒冬無限的淒冷與寂寥了。

讀了整首得內容,讓我不自禁想到當時如夏侯玄等許多名士的遭遇:夏侯玄字太初,是曹魏政治人物,是早期的玄學領袖、名士的代表。後來因為牽扯入李豐、張緝等人密謀消滅司馬氏的案子,被司馬師夷三族。三國志紀載「玄格量弘濟,臨斬東巿,顏色不變,舉動自若,時年四十六。」世說新語容止篇紀載「魏明帝使后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也許是「玉樹」與名士的首領的形象,與「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的形象有類似性,「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也與夷三族的慘案相呼應。所以這首詩會讓我想到夏侯玄的遭遇。

當然,阮籍並沒有明確地說他是在寫誰。(舊說多認為這是在寫曹魏王朝或曹爽家族的由盛轉衰。或許也有可能。但是阮籍也曾經辭去過曹魏太尉蔣濟的邀請,所以我認為他似乎也不像是一個忠於曹魏政權的人;至於曹爽,從他的行事,我認為他應該沒資格被認為是「嘉樹」。)我聯想到夏侯玄,也僅是我個人的聯想而已。即使不聯想到夏侯玄、不聯想到曹爽或曹魏政權,這仍然是一首很美的詩,朦朧美依舊可以激發很多的想像。從字面上來看,他似乎是藉著描寫一個美好的事物消逝,用以比喻一個受人景仰的人遭遇不幸的唏噓。這首詩的價值應該也不在於阮籍所指涉的是甚麼樣的「史實」,而在於他刻畫出面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普遍性的悲劇感。讀到這首詩,「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這幾句話也讓我想到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平家。平家在大家長平清盛的手裏,從中低階層的武士一躍而昇,把持朝政,一門顯貴,甚至有「不是平家出身的就不算是人」的誇張形容;然而當敵人源賴朝起兵、同時家族的支柱清盛病故,之後短短五年,兵敗海上,滿門夷滅。描寫這段故事的平家物語,開頭說道「祇園精舍之鐘聲,敲響諸行無常(祇園精舎の鐘の聲、諸行無常のひびきあり)。」不也就是「繁華有憔悴」的意象嗎。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阮籍‧詠懷(二妃遊江濱)

二妃遊江濱,消遙順風翔。
交甫懷環珮,婉孌有芬芳。
猗靡情歡愛,千載不相忘。
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
感激生憂思,諼草樹蘭房。
膏沐為誰施?其雨怨朝陽。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


無論是阮籍集或是昭明文選選錄的詠懷詩,這首「二妃遊江濱」都列在第二首。而我初次讀詠懷詩,常常也是讀到此首為止。(是的:常常我只讀完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與「二妃遊江濱」這兩首讀來感覺很不同。「夜中不能寐」字面上描寫的都是眼前的景象,這些景象可以勾勒出一寂寥的場域,讓我直接對「憂思獨傷心」感同身受;然而「二妃遊江濱」則否,阮籍在此用了大量的典故,不看註解則不容易了解阮籍所只為何。

最初我不喜歡這首詩。(說白了,我不喜歡我看不懂的詩。)不過弄清楚其中的典故之後,我才開始覺得這首詩有他的深刻。特別是當我某次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而喪失了一個我往來很久的朋友,偶爾念及以往談笑的愉快,才深刻的感受到「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的滋味。

這首詩是以「列仙傳」所記載鄭交甫遇到仙子的故事鋪寫而成。(或許可以當作是阮籍讀列仙傳的心得吧!)然而阮籍雖然用了這個故事,味道卻很不同。列仙傳原來的紀載是: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僕曰:「我欲下請其佩。」僕曰:「此間之人,皆習於辭,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聽,遂下與之言曰:「二女勞矣。」二女曰:「客子有勞,妾何勞之有?」交甫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以知吾為不遜,願請子之佩。」二女曰:「橘是柚也,我盛之以,令附漢水,將流而下。我遵其旁,彩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之中當心。趨去數十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

阮籍寫成詩,卻像是鄭交甫用第一人稱口吻敘述他自己的一段奇緣:先是敘述他的美麗的邂逅「二妃遊江濱,消遙順風翔」。這段美麗的邂逅是真實不虛的,甚至他還拿了對方給他的信物「交甫懷環珮,婉孌有芬芳」,所以這段感情他相信是「猗靡情歡愛,千載不相忘。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但是,世間事永遠不如想像的那般美好。自己以為是永誌不渝的愛,說幻滅,立刻也成雲煙了,剩下的只有空虛。「感激生憂思,諼草樹蘭房。膏沐為誰施?其雨怨朝陽。」這是用「詩經‧衛風‧伯兮」的語句,原詩描寫的是女子思念遠行的丈夫:「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古人認為諼草是忘憂草;「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膏沐是古代的化妝品,指「既然沒有心儀的對象,也就沒必要細心打扮了」;「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其」是語助詞,這句指「我祈求下雨,可是太陽卻兀自燦爛地升起」。這些都是失落的空虛的意象,也都是帶出了他心中的感嘆,「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

(這首「二妃遊江濱」字面上的意思大概如是。而許多人在解釋阮籍的作品時,常常會認為他所寫的是魏晉時代政權交替的事,例如註解文選的張銑、寫作詩比興箋的陳沆。葉嘉瑩的「阮籍詠懷詩講錄」說「阮嗣宗的這首詠懷詩是應該有其深意的」,這裡所謂深意似乎也是指影射魏晉政權更迭的時事。這些意見也許是對的,阮籍或許真的如是想;也許不對,或許阮籍只是單純感嘆自己的愛情故事;也許對一半,阮籍或許刻意用了雙關。阮籍不能復生,(即使復生,依他的個性,可能也不 願意明言,)所以這裏也就不「考證」其本事為何、偷懶省下「以史證詩」的功夫了。)

網誌更名

最初將網誌定名為「每日讀書心得」,有勉勵自己的意味;實際上確實也因此每天更充實了自己一些。但是寫了兩個月,則實在是慚愧。每日讀書還勉強可以做得到,化為文字則實在是不容易。名不符實看了讓人不開心,所以只好將「每日」二字摘下了。希望未來能再將這兩字掛上。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歌詠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時序是秋天。

先以「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起頭。秋天的雲樣式多變幻,俗稱「巧雲」;又古代婦女有七夕「乞巧」的習俗:以彩色的絲線穿過七孔針,以祈求手工更加靈巧。秦觀似乎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他很懂得如何讓聽眾融入故事,他寫「纖雲弄巧」,似乎是將兩個意象的巧妙連結,既寫景,又寫時人習俗,把生活與美景交融。如果我們是一個古代女生,或者是一個稍微會關心女生平常生活習慣的男生,很容易就會被這四個字拉進故事的世界裏了。「纖雲弄巧」緊接「飛星傳恨」也暗示了時間。「纖雲弄巧」是一天中無限好的黃昏時分,這是一天中的「魔幻時刻」,光與影瞬息萬變,此刻的彩霞應該也無愧於「纖雲弄巧」四字的讚美。在美麗的序幕之後,便是故事的登場了:舞台是七夕晚上的銀河,男主角與女主角就要跨過這道阻隔相會了。而他們也不是單單渡河相會而已,再相會前還有流星飛過,「飛星傳恨」,似乎是等不及了,雖然即將見面,卻還是迫不及待地想更早一刻告訴對方「我想你」的心情。終於,「金風玉露一相逢」,終於,見面了。這場會面見證的是永恆不渝的愛,「便勝卻人間無數。

上半闋鋪陳了相會,但是相會就有分別。「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人的感情如此之深,怎麼忍心分別?然而分別不可避免,終究來到了,可以想像這個離別是多麼的難過。而秦觀不多描寫這層難過的體驗,也不描寫別後的相思,卻在這裏下了一個很有味道的結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我很喜歡這個結語,恰如其分。牛郎與織女的故事,雖然苦澀,但也有希望,他們雖然被分開,一年畢竟可以見到一次面。這個分開並非生離死別永不相見,所以不會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長恨;相對的這仍是一個「勝卻人間無數」、仍是一個值得羨慕的故事,若能換個角度看分別,只要仍然有希望,則分別雖苦澀,這苦味卻可以是咖啡,雖不甜,卻別是一番風味。(在古代,離別是一件大事,天南地北,一別後此生再也不相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秦觀寫「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除了是頌揚牛郎織女的愛情,或許也是有意無意地,想要緩解各種離別的苦楚吧?)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詩經‧國風‧召南‧殷其靁

殷其靁、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或遑處。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女子思念丈夫,希望丈夫早日歸來的詩。典型的「興」的寫法。

我挺喜愛這首詩的描寫,挺有味道。詩人先寫雷聲,雷聲本身就是很可怕的事件,加上聽得到雷聲,也就代表即將下大雨的陰鬱天氣,這都是讓人心神不寧、需要人陪伴的情境。在這種情境裏,最需要情感的支持,偏偏最親愛的人又遠出在外,可以想到室多麼愁煞人了。

詩經‧國風‧召南‧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這是描述古代是大夫平時悠閒自得的模樣。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詩經‧國風‧召南‧行露

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女子拒絕逼婚的詩。先說為何我不願早起出門,是因為路上多露水易弄髒衣服。接著兩章結構相同,以反詰與比喻表達她對惡勢力的厭惡。

詩經‧國風‧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百姓懷念召伯的詩。藉由愛惜召伯曾經休息乘涼的樹木,反映出人民對於召伯的懷念愛戴。

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詩經‧國風‧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㵎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維筐及筥。于以湘之、維錡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


這是一首描述祭祀過程的詩。先從祭品的準備開始,最後寫到祭祀的人。

阮籍‧詠懷(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衿。
孤鴻號外野,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我很喜愛阮籍的詠懷詩。特別是這第一首讓我很有共鳴,可能是因為我之前也常有因為「想太多」而失眠的困擾吧。我喜愛他的原因是因為讀了產生情感的共鳴,覺得這首詩說出了我心底的感受。

阮籍的詠懷詩,一共有82首,每首的內容都不太一樣,大多都是呈現意象,卻沒有結論,只籠統地統稱為「詠懷」,似乎也有故意不想把話講清楚的意思。由於阮籍生活在魏晉交接時代的亂世,政治情勢複雜,加上他本身又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人物,他所處的特殊的時代、他獨特的行事風格、加上內容撲朔迷離的詩,構成了一個有趣的謎。所以歷來也有許多人想要了解他究竟想要表達些甚麼,只是多少似乎都有些牽強附會。舉例來講,文選五臣注的呂向解釋「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是「孤鴻,喻賢臣孤獨而在外。號,痛聲也。翔鳥,鷲鳥,好迴飛,以比權臣在近,則謂晉文王也。」他怎麼知道是比喻的是「晉文王」呢?也許是比喻曹爽、甚至也許是比喻某個位於高階而名不見於史傳的官員啊。

由於我是在了解他的平生經歷之前先喜愛了他的詩,因此我覺得他的詩的美是獨立於他的生平事蹟而欣賞的。因此我不喜歡一般「讀其書不可不知其人」的方式,用阮籍的生平事蹟來解釋他的詠懷。(雖然這可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比較贊同李善所說的:

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

或如鍾嶸所說:

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於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既然阮籍有意不明說,就不需去強猜他的「幽旨」、「歸趣」。只要能體會其中的情緒即可。而阮籍的情緒是很有意思的,因為他用情深,雖然把詩寫的晦澀,卻掩蓋不了他的情。

大學時代,某次逛書店,看到葉嘉瑩的「阮籍詠懷詩講錄」的封面有一句話:「『夜中不能寐』的時候,心裏究竟在想些什麼呢?」當時的我初次開始感受到夜深人靜的滋味,立刻感覺到強大的共鳴,也就拿了書去結帳了。雖然我不見得完全同意書中葉嘉瑩老師的講解內容,因為對封面一見鍾情的緣故,這本書還是讓我看的津津有味。好詩句的力量之強,一至於此,也是挺有趣的。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白居易‧與元九書

白居易是我覺得很親近的一位中國古代人物。覺得親近的契機,最主要是因為他寫給他的好友元稹的一封長信:與元九書。這封信很長,是他在貶謫江州的時候寫的,非常長,大約三千字左右。信的內容很複雜,從詩歌的基礎理論、政治意義,談自己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自己作品的評價等等。結尾說道「有念則書,言無次第。勿以繁雜爲倦,且以代一夕之話也。」很能切合文章的精神:很長、很雜,同時很真誠、很坦率。

雖然這篇文章的一些文學觀念我不太認同,(例如我不認同他說的:「今僕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僕之所輕。至於諷諭者,意激而言質;閒適者,思澹而詞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我也不全然認同他那看起來過於偏激的詩歌主張。)可是因為有真誠這個特點,我很喜歡這封信。

我覺得讀這封信,像是喝了一杯酒,與好朋友打開話夾子,敞開心胸談話。知心朋友難得,愉快的聊天難得,能在讀書時體會這種感覺,愉快。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白居易‧長恨歌

我很喜歡白居易的長恨歌。這首詩一共120句840字,在詩歌裏算是相當的長,然而裏面有些句子實在太有名,耳熟能詳,如「三千寵愛在一身」,「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等,靠著這些句子,才讓我帶了好奇心去讀他,一口氣讀完才發現這首詩的意象真是太美了,太銷魂、太深刻。

後來讀了一些關於長恨歌的評論,才知道有陳鴻的「長恨歌傳」。不過「長恨歌傳」跟「長恨歌」一詩比起來,情調差多了。後來讀到林文月「長恨歌對長恨歌傳的影響」一文,我覺得很能寫出我心中的感想:

……似乎陳鴻寫「長恨歌傳」乃出於應白居易,王質夫之請,而事實上,「長恨歌傳」的內容也只是「長恨歌」的敷衍與散文化,內容方面並無甚異處。不過同樣收載此文的「太平廣記」(卷四八六)卻未及於白樂天、王質夫共遊仙遊寺事。則究竟陳鴻寫「長恨歌傳」事實上有無受託於白、王二人?抑或「太平廣記」收載傳文時曾刪削此段文字?乃是一個疑問。……陳鴻採白居易「長恨歌」衍為「長恨歌傳」而直言不諱,且無論內容及故事推衍順序皆沿襲原詩者,則在傳奇流行的當時,傳為傳,歌為歌,本不相關。……陳鴻取白居易「長恨歌」而予以散文化,為之作註腳式的敷衍,其最大的原因蓋在「長恨歌」本身在當時已十分流行,而唐玄宗楊貴妃的纏綿愛情故事其本身也時在具有哀豔感傷的成分,對傳奇作家自然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況且唐人既有「溫卷」之習,則陳鴻特選當世流行之白居易「長恨歌」為其傳奇之底本,其用意企圖亦實在不可不謂意味深長矣。(林文月「長恨歌對長恨歌傳的影響」,載於「山水與古典」,純文學出版社,1976,頁245-246)

我自己覺得,讀「長恨歌」不應該去穿鑿他的「歷史事實」(可惜這正是許多研究長恨歌的角度,如陳寅恪的「元白詩箋證稿」就是一例)。因為白居易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刻意地把許多地方寫得很模糊(與他創作新樂府的寫實態度不同)。例如雖然這篇看起來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但是詩中最感人的橋段卻是漢武帝思念李夫人的故事:

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

加上全詩的開頭又是「漢皇」。種種跡象都讓我覺得這篇「長恨歌」並不是一個歷史故事,更像是一篇「架空」的小說,「歷史事實」根本不是重點,只是借歷史發揮,信手拈來而已。

我覺得長恨歌美的地方,在於他把一個故事寫得像一場電影:大約每換一次韻,就是一個新的場景。所以其實可以把這首詩當作一場戲來看,一個韻一場戲: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兄弟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迴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雲馭氣奔如電 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髻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王維‧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莫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清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我相當喜愛王維這首描繪桃花源的詩歌。這裏王維用神仙化的筆調來描繪桃花源(直接的描寫如居人「及至成仙遂不還」)。如「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等意象,讓整首詩有種空靈飄逸的感覺。

我覺得全詩的一開始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這個「愛」字是王維暗示的重點,暗示因為漁人對山水的愛,讓仙境為他敞開。而「塵心未盡思鄉縣」,則隱含的是這段感情的不夠純粹。最後的結局是:漁人進入仙界成了一次美麗的錯誤的愛情故事。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陶淵明‧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復湮,來逕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誌,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可能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名聲太大,讀到他寫的「桃花源詩」,最大的感想是:遠不如桃花源記有味道。這可能是因為敘事角度不同所致:「記」是以漁人的角度來看桃花源,「詩」則以居人的角度來看整個事件。用漁人的角度看桃花源,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朦朧的夢幻美,且讀者甚至可以將自己代入,有身歷其境的感覺;用居人的角度,則朦朧美就消失了,似乎「就這樣啊」,而且讀者可能沒有真正避世的經驗,大概也沒有那種心胸,不容易代入居人的角色。因此就不容易有共鳴。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刻劃了一個華人心中的樂園,是一篇很有名氣的文章。有一次與我老爸閒聊,他還跟我提到以前讀這篇的心得,他說:陶淵明寫得真好!以前國文參考書都有白話翻譯,看到古文多半會先看白話翻譯再回頭看原文。可是到了當兵的時候,在野外走動,看到風景,腦裏竟自然浮現桃花源記原文的許多話語。這些話語翻譯成白話就沒有那種生動的感覺了。我跟他抬槓道:因為陶淵明是當時第一流的文學家,而翻譯白話的人文學造詣未必有陶淵明那麼好啊!不過心裏卻很贊同他說的:這真是一篇很生動的文章。用這麼生動的文筆刻劃一個這麼美妙的樂園,無怪千古傳誦。

桃花源記的樂園讓我想到許多其他的中國古代樂園。例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很容易聯想到「雞犬之聲相聞」,從而想到老子的許多意象,則「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不足為外人道也」不難聯想到「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整個在山谷中的桃花源,其規模似也接近「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又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一個老少和樂的快樂景象,似乎也能聯想到禮記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或許應該說,在我心裏,如果「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真能實踐的話,則就應該是一幅「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愉快和平畫面。)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而「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則讓我想到詩經的「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詩經‧碩鼠)

我覺得,這篇文章之所以能那麼打動人,深植在許多人的心坎裏,或許也由於他不動聲色地把許多哲學家們理想中的世界融為一體,寫出了許多人心裏最美麗的那一朵夢。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詩經‧國風‧召南‧草蟲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這首是婦女思念丈夫的詩。第一章以蟲鳴與蟲的跳躍景象起興,第二三章則以出外採集野菜的景象,勾起思念丈夫的心情:沒有見到丈夫的時候,心裏動搖不安悲傷;見到了丈夫與之交會,一顆心才放下、感到喜悅與平靜。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詩經‧國風‧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㵎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這是描述婦女為公侯工作(可能指養蠶)的詩。前兩章寫出外採集,用於公侯之事,第三章描寫上班景況與下班景象。

詩經‧國風‧召南‧鵲巢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這是成語「鳩佔鵲巢」的來源。詩經以「鳩佔鵲巢」形容女子出嫁到男子家,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令人啼笑皆非吧。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詩經‧國風‧周南‧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這是一首乍讀讓人發笑,深思卻很有人生沉重滋味的詩。

第一章前兩句先描寫女子沿著河邊砍柴,邊砍邊思念著丈夫:「見不到你讓我好飢渴啊!」(這個形容也真是直白呢!)

第二章寫見了面的喜悅,「請不要在離開我了!」(我看了一些注釋本,認為這是婦女想像中的會面。)

第三章先用魴魚的紅色尾巴,形容水深火熱中的周王室;繼而說道雖然是水深火熱的局勢,可是「父母在身邊比甚麼都強啊!」隱含的意思不言而喻:請你留下吧。

傅斯年校長認為這首詩提到「王室如燬」,則已是周幽王時代西周滅亡以後的詩了。(傅校長的說法語舊說不同,舊說認為這是周文王時代的詩,「王室如燬」是形容商紂王的暴政。然而無論如何,都是喪亂之時。我個人是認為傅斯年校長的說法較讓我認同。)在古代交通不發達,即使是等閒別離,此生都未必能再相見,何況是在亂世呢。再者,正因局勢不穩,走與不走之間,都是無奈。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詩經‧國風‧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這是一首讚頌統治者子孫繁盛的詩。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詩經‧國風‧周南‧兔罝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肅肅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這首詩先描寫獵人設置的陷阱,藉此意象聯想到武士,是稱美武士的詩。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詩經‧國風‧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這首是女子在採集芣苢的時候所唱的歌。

芣苢是車前草,一種草藥,古人以為其籽可以治療婦女不孕或難產。儘管儘管這首歌表面上的意思很簡單,卻也引起許多聯想與共鳴,例如白居易「與元九書」:「采采芣苢,美草以樂有子也。」

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廣這首詩,詩意不意捉摸,但讀起來意象挺美的。大抵上可以看出是一篇戀愛的詩,可能是失戀的詩。全詩分三章,第一章先用高聳而少蔭涼的喬木無法供人休憩起頭,想到在漢水那一帶出遊的一位女子,而這層想像是苦澀的,就像「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第二章與第三章的意思則不易理解,講到「之子于歸、言秣其馬」,似乎是詩中的主角與心儀對象終成眷屬,可是卻又接上「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苦澀的味道似乎依舊未散去。

則這段戀情究竟是如何呢?或許作者是一個癡心的人,「之子于歸」的新郎不是他,可是他仍為她做了出嫁的準備?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東野圭吾‧新參者

新參者
東野圭吾著;阿夜譯。
臺北市,獨步文化,2011年出版。

(「新參者」是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以下的涉及到部分的劇情內容。)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是送女子出嫁的詩,用桃的形象作祝賀。先描寫桃花盛開,(聯想到女子的美);次描寫桃實累累,(聯想到子孫眾多);最後描寫枝葉茂盛,(聯想到家族繁盛)。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的詩很適合背起來細細品味。

我很喜歡這首「旅夜書懷」,一開始是喜愛最後兩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覺得這個對比非常的有氣勢。

後來發現「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也是非常有氣勢,不僅是所描寫的景象氣勢宏大,似乎還把中國文字排列組合的美發揮到了某個極致:「星垂平野闊」,按正常的斷句「星垂‧平野闊」,滿天的星星像是從天頂垂下來,四周的原野遼闊;可是也可以是「星垂平野‧闊」,隱約似乎滿天的星星與原野結合為一了,成了一個無限蔓延的星光的世界。「月湧大江流」,也是一個非常有想像力的句子,可以知道他是在大江上看月,因此也可以看到月的倒影在水中蕩漾,是一種永不停歇的動態的美感。能寫出「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樣寫實而生動的景象,大概他也置身於這樣的景象之中,體驗無限的延展、體驗永不停歇的川流不息。

這似乎是一種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感動,但似乎又是一種永恆的孤寂。

再重讀一次這首詩:「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是作者先交代了場景地點,也暗示了他在旅途中;「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則是描寫當時的景象體驗,這兩句似乎有「興」的功用,極端無限的景象勾出了下面四句的落寞;「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寫他的抱負成空(杜甫年輕時曾說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很明顯他沒做到...);最後則用「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具體的比喻總結他的落寞。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秦觀‧望海潮(星分牛斗)

望海潮(廣陵懷古

星分牛斗,疆連淮海,揚州萬井提封。花發路香,鶯啼人起,朱簾十里春風。豪俊氣如虹。曳照春金紫,飛蓋相從。巷入垂楊,畫橋南北翠煙中。
追思故國繁雄。有迷樓掛斗,月觀橫空。紋錦製帆,明珠濺雨,寧論雀馬魚龍。往事逐孤鴻。但亂雲流水,縈帶離宮。最好揮毫萬字,一飲拚千鐘。


這是秦觀感懷揚州歷史的詞。秦觀詞給人的印象,一般多是委婉含蓄,而這首詞讀來,委婉中卻感到一股豪情。

開頭三句先宏觀的描寫揚州的位置與規模,(頭兩句不禁讓我想到王勃的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次三句話鋒一轉,從嗅覺、聽覺、視覺的角度,讓讀者舒服的進入揚州城內迷人的春景。「朱簾十里春風」一句最是蕩漾人心。上闋後半是揚州人豪華的登場,可以想像歡愉的宴會,多少歡笑,就在如畫的垂楊翠煙中,消磨他們美好的年光。

下闋則是懷古了。我特別喜歡他寫的「紋錦製帆,明珠濺雨,寧論雀馬魚龍」這三句。「紋錦製帆,明珠濺雨」,似乎都是用了隋煬帝的典故,但即使不瞭解其典故,光看字面上也是很美:可以想像「雀馬魚龍」都是帆或傘上的美麗花紋,帆或傘,都是與水為伍,水珠濺在這些美麗的圖案上,則無論是雀、馬、魚、龍,又有甚麼分別呢?懷古令人感懷傷神,怎麼辦呢?「揮毫萬字,一飲拚千鐘」,喝酒吧!

細細玩味,我覺得這首詞有幾分蘇東坡念奴嬌(大江東去)的味道。雖然二者的風格實在差很多,東坡懷古大開大闔,痛快非常,秦觀則是細膩婉約。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詩經‧國風‧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這是一首祝福他人的詩。詩寫得很單純,先描述葛藤累累的樹木,在祝福君子福澤深厚。

通常我不是很喜歡牽強附會的古人解釋,不過(可能是因為看了甄嬛傳等後宮戲、或者是原詩太過簡單了),我覺得鄭玄解釋這首詩還挺有意思的:「木枝以下垂之故,故葛也藟也得累而蔓之,而上下俱盛。興者,喻后妃能以意下逮眾妾,使得其次序,則眾妾上附事之,而禮義亦俱盛。」「妃妾以禮義相與和,又能以禮樂樂其君子,使為福祿所安。」

以樹枝下垂,比喻皇后能容下的氣度,看了後宮戲,真的挺有感的。而後宮跟前朝是互為表裏的,後宮要安定了,前朝才能順遂,皇上才能萬福金安啊!如果每天都在玩「容不容得下是娘娘的氣度,能不能讓娘娘容下是嬪妾的本事」這類的精采大戲,即使是皇帝的福祿,也是不安穩的。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詩經‧國風‧周南‧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這首詩借很會生的螽斯,祝福他人多子多孫。

鄭玄說這首詩:「凡物有陰陽情慾者無不妒忌,維蚣蝑(指螽斯)不耳,各得受氣而生子,故能詵詵然眾多。后妃之德能如是,則宜然。」
雖然從詩意裏看不出這是為「后妃」所寫的,但附上前面一句的解釋,這首詩確實「雅」多了,拿來祝賀他人似乎也因此很合適了。
若是直接用原詩的意思而不加解釋,似乎也有些奇怪呢!

(如果我們現在祝福他人:「祝你像蟑螂一樣會生!」應該還是會被白眼吧;
但若是改說:「祝你的子孫像蟑螂一樣繁衍億萬年!」雖然還是有些搞笑的成分在,但聽到的人(如果有幽默感的話),大概不至於反感吧。)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這首詞相當有名。

詞盛行於宋代,原來是指當時歌樓的女子們歌唱的歌詞。通常同樣的曲調會有許多人依照格律填詞。這裏「水調歌頭」便是曲調名,稱「詞牌」。演唱的是女子,所以填詞的作者(許多是文人)常會模擬女性的口吻、揣摩女性的心情以創作。

然而蘇軾的詞語當時一般的詞很不同。他的詞多半不是女子口吻,寫的內容也多是抒發自己的心情。此外蘇軾本人早年似乎較少有機會接觸音樂,(在他創作生涯中,直到中年以後才開始填詞,)因此對於詞的格律也不甚講究,致使他的詞遭受了許多批評。例如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有紀載當時的評論:「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府詞多不協。」陸游則為蘇軾辯解:「晁以道云:『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聲律耳。」後來的人多把他的詞歸類為「豪放派」。

據說蘇軾自己也承認不擅長音樂。不過歷史很弔詭(也很有趣)的是:人間無常,經過數百年,改朝換代的動亂,許多音樂都失傳了,連語言都改了。因此當時能夠演唱的詞,現在都沒辦法唱了。然而蘇軾的「水調歌頭」,在現代反而有很多人會唱,王菲就曾經唱過。經過了千年,這首真正成為了「流行音樂」了。在國語(普通話)通行的現代,對古人很重要的「音律」,對現代人大概只剩下「無感」。則,對藝術而言,甚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我很喜歡這首詞的語調。對著天空問「明月幾時有」,已經有些狂態;繼續問道「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看得出喝得真有些茫了。但他又能想到「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醉意並沒有讓他腦袋昏了傻了。介於罪與醒之間,大概是最美妙的狀態,適當得將人從現實間解放出來,剛好他的動作也恰符合這個狀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接下來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本是描寫失眠的苦楚而責備著月亮,可是接了上面「起舞弄清影」,這份苦楚似乎「昇華」一些。他對歷史是很了解得,他知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是「此事古難全」,是全人類的共同難題,於是,在最後,他也替全人類說出了心中最渴望的一個心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詩經‧國風‧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文意上,這是女子口吻寫作的詩歌。葛是葛藤,其纖維可以織布,採集葛藤織布製衣在當時是婦女的工作。第一章寫的是葛藤茂盛時的山谷景象,其時節黃鳥飛飛,棲息於灌木之上。第二章書寫女子工作,將葛收割、煮過,製成大家喜愛穿著的細布或粗布衣。第三章寫女子辭別女師,歸寧父母。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這是詩經的第一篇詩。

從文意讀這首詩,是一首描寫戀愛追求的詩歌,從單相思而至結婚。第一章從描寫河心沙洲上相互和鳴的的一對雎鳩寫起,這意象讓男子想到他心儀的女孩。第二章描述追求時,因為求之不得,而讓他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第三章則描述兩人在一起之後和諧美好的相處。

然而這首詩也很早很早就被儒家學者加上了許多教化的意義。早期如毛詩傳:「關雎,后妃之德也。」直到宋朝的朱熹在寫作他的詩經集傳時,仍說「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稱,蓋指文王之妃太姒為處子時而言也;君子則指文王也。......」

這些教化的文字,現在讀來是有些令人昏頭。我常覺得,這種解釋方法太過於「泛政治化」,令我厭惡。以前讀書時我常看儒家學者不順眼,這偏見的來源,跟這類敘述不無關係。

然而我卻很喜歡孔子自己解釋這首詩的語句。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試譯: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卻不濫情,悲哀卻不傷神。」)孔子的解釋,我覺得也頗有「詩意」,跟詩經本文依樣洋溢著不盡的餘韻。

論語裏有許多孔子論詩的話語,有些讀來很有意思。也一併附在這裏: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試譯:孔子說:「三百首的詩,可用裏邊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思無邪』。」)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試譯:孔子說:「同學們,為什麽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感發情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團結群衆,可以抒發不滿。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詩經‧國風‧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吁矣。

詩經的這一首詩,從語氣看來,是描述女子思念丈夫行役在外的詩。首章是描寫女子採集卷耳,卷耳雖然是易得之物,卻因為女子想念丈夫,所以始終沒裝滿一籮筐。二、三、四章則描寫遠在外的丈夫行役的困苦,用了道路難走、僕疲馬病的意象,讓整個困苦很鮮明地浮現。這些意象也常被後人引用,如白居易描寫歸鄉時旅途艱難的「傷行遠賦」:「況乎雲雷作而風雨晦,忽𩃗靄兮不見日陽。涉泥濘兮僕夫重膇,陟崔嵬兮征馬玄黃。」

然而,因為詩經成為了儒家的經典,歷來曾被加上了許多的政治與教化的意義。這一首詩也被儒家認為是后妃所作,「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賦此詩。」(朱熹‧詩經集傳)

又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以解釋成是丈夫思念妻子的詩。聯想到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描寫的是妻子兒女望月懷遠,實際上在滿懷思念的卻是詩人杜甫自己,只是用情深又懷著信任,相信對方也正懷念著自己。或許這首詩也可以解釋成「遠行在外的丈夫,想像著遠方的妻子,因為思念自己,連采卷耳這看似簡單的工作都受了影響,遲遲不能完成。」

究竟哪一種解釋才是「對」的呢?我覺得,有時莫衷一是,朦朧也是很美的。詩本來就可以有多義,這也是詩有趣的地方。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聖經‧創世紀(節錄第二、三章)

聖經可能是世界上流傳最廣、影響也最大的一部書。其中許多故事,即使非基督徒,也都能知道。上面節錄的是聖經創世紀的兩個章節,似乎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之一。不過好的故事可以當作寓言來欣賞,往往平凡之中可以奐發出不平凡的震撼。

這故事大意是上帝創造了一對男女,最初住在伊甸園,「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可是他們違反了上帝的教訓,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實,「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爲自己編作裙子」,被上帝發現後,從此被詛咒,逐出伊甸園,承受各種的苦楚。

小時候聽這故事,只覺得七分有趣之餘,又有三分疑惑:從小的教育不就是要我們分別善惡嗎?為什麼上帝會禁止我們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實呢?

直到漸漸長大,才漸漸感到「分別善惡」這個議題背後的沉重。例如,「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自由似乎是善的,但打著自由之名所做出的事似乎又是另一番光景,在在使人迷惑使人震撼。

再回頭看,故事裏的「分別善惡」,真的是依照「真理」分別善惡嗎?似乎也不見得。那夫妻兩人在能夠「分別善惡」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是遮掩自己的身體。可是,夫妻兩人裸露相對,又算是甚麼罪惡呢?或許更合適的解釋,他們「分別善惡」,只是從此有了「善」與「惡」的偏見而已,而這裏的「善」與 「惡」,只存在於當事人主觀之中,與「真理」無涉。